当前位置:雅思无忧 > 出国留学 > 正文

湘西出国留学申请 吉首大学代码是什么?

更新:2023年06月30日 20:39 雅思无忧

雅思考试主要是通过对考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英语能力的考核,综合测评考生的英语沟通运用能力,实现“沟通为本”的考试理念。对于雅思考生来说,也有很多考试难点和政策盲区需要帮助解答。今天雅思无忧网小编准备了湘西出国留学申请 吉首大学代码是什么?,希望通过文章来解决雅思考生这方面的疑难问题,敬请关注。
湘西出国留学申请 吉首大学代码是什么?

考国外的大学需要做什么?

1.确定留学国家,参加相关外语培训。留学英语国家的考生要参加托福、雅思等语言类考试辅导,想申请名校的考生还要参加SAT、ACT等相关学术能力测试的培训。留学小语种国家更要及早参加小语种培训。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校资料信息,填写申请表。高中生出国留学根据个人财力状况,决定是读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也可根据城市资源的分布来决定学校,如读商科的学生,考虑到就业等诸多因素,可倾向于选择大都市的院校,而学影视传媒等专业的学生,选学校可能要选传媒业较发达的地区。

3.按学校要求,准备要提供的各项成绩。包括语言成绩,如托福、雅思等;申请本科的考生要附中英文高中成绩单以及成绩公证书。成绩单上要有修读课程名称、学分、成绩等信息。刚有出国留学想法的考生一定要注意平时成绩(GPA),因为平均成绩是美国大学考核申请者的重要指标,也是成功申请美国大学的重要竞争力。国内学生不重视平均成绩,在申请学校时不乏受到影响。

4.准备出国留学文书。包括推荐信、个人陈述、简历等相关材料。留学美国,推荐信一般要提供2-3封,分别找不同的老师写,推荐信要说明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成绩,包括参加的课外活动,具备哪些能力等,有力的推荐信对申请帮助极大。个人陈述对学校进一步认识考生及获得奖学金都尤为重要。

5.准备签证。各国签证要求不同,如赴美签证要面签。面签时,考生要说明赴美学习目的,通过真实明确的学习计划说明自己出国读书的必要性。考生还要说清留学资金来源,携带的资金证明也要完整有效。

6.行前衣、食、住、行各项准备。有些大学规定新生一律住校,有的则可自由选择。如果打算住校,考生要及早提交住宿申请表,以防没有床位,有的学校则要求预付押金才能保证预留宿舍房间,通常都会在通知书上有所说明,仔细阅读通知书很重要。

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是指的哪些? - 百度...

第一类是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机关、 企事业单位 ,主要指乡(镇)*机关、农村中小学、国有农(牧、林)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 乡镇卫生院 、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文化站、乡镇企业等。县城中学、县城医院等属于代偿申请范围,但县*所属的部、局、委、办等 机关单位 除外。

第二类是工作现场地处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的中央单位艰苦行业生产第一线,主要指气象、地震、地质、水电施工、煤炭、石油、航海、核工业等艰苦行业生产第一线。考虑到上述行业分布广,地区跨度大及流动作业性强等特点,工作现场可以适当放宽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所在地。

对于化工、电力、航天、邮政、交通、机械*、冶炼加工、土建施工、高新科技等艰苦行业生产第一线,代偿申请人应出具工作现场地处中西部地区乡镇以下的相关就业证明,即上述行业工作现场不包含县*所在地。 通讯、金融、烟酒等行业不属于代偿申请范围。

扩展资料

各类区 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标准分别为:一类区平均43元每月,二类区平均 86元每月,三类区平均172元每月,四类区平均300元每月。

在各类区平均标准内,不同职务人员适当拉开差距,其中,一类区每月40元至100元,二类区每月80元至200元,三类区每月160元至320元,四类区每月280元至560元。

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要将列入艰苦边地区津贴实施范围的财政负担人数、增资额等有关情况报送 人事部 、财政部审核,并由财政部按照核定的人数和各类区平均标准拨付资金。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学费代偿

大学教授都“出轨”了,大学教育是怎么了

沈从文不仅是一个文人。其实,他和鲁迅先生一样,血管里流淌着一种野性的斗士精神。在生活的战场上,屡遭挫折却百折不饶。

在经历了婚姻的无趣之后,他无可避免地出轨了。也许,这也是他对现实的一种抗争。

别死啊,沈从文

新中国快要成立的时候,沈从文自杀了。

他把手伸进电线插头上,眼看着就要触电了,儿子沈龙朱一声大喝,慌忙中拔掉电源,一脚将沈从文踹开,这才保住了他爸爸的性命。

沈从文涕泗横流,一双眼睛瞪住儿子,仿佛在说:

你阻止*什么!

第二次,他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用刀片割开了手腕动脉和颈上血管,之前还喝了些煤油。看着汩汩流出的鲜血,沈从文仿佛在想:

这次终于死得成了吧,看有谁还能阻止我。

说时迟那时快,有人破窗而入,跳进房间,用布把他的手和脖子缠住,血被止住了,他也被硬生生地从鬼门关又拉了回来。

死了两次的沈从文,被人送进了精神病院。名满天下的沈从文,为什么要这样看不开呢?

很多人说,这跟郭沫若有关。

30年代,沈从文批判了郭沫若,说他写小说一无是处,还是写写诗算了。

1948年,郭沫若发表了《斥反动文艺》,批判沈从文是“粉红色文人”,专写与革命无关的文字,很“毒”、很“阴险”。

知道郭沫若在政治上呼风唤雨的地位,沈从文从内心感到害怕,他说:

“我搞的全错了。一切工作信心全崩溃了。”

而且,一群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在大学贴出大字报,还挂出了“打倒沈从文”这样的大幅标语,给沈从文带来了排山倒海的精神压力。

他说:

“我应当休息了,神经已发展到一个我能适应的最高点上。我不毁也会疯去。”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沈从文应该是得了焦虑症,所以才有了两次自杀的行为。

后来,还是挚友林徽因得知了他的事,虽然她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好,但她还是将他接到清华自己的家里,悉心照顾。

沈从文终于好了,而且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有人说,自杀的人是脆弱的。能有什么事情,紧要的过自己的生命呢?为什么要自杀这么傻呢?

鲁迅先生说过:做梦的人是幸福的,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写过无数小说、对世事洞若观火的沈从文,该是梦醒的一个。可是,经过与现实的搏斗后,他却发现自己无路可走了。

无路可走之后有两种选择:要么就是不走了,自我了断;要么就是开天辟地,给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自杀过两次的沈从文,选择了走第一条路,他是懦弱的。幸好第一条路走不通。于是他毅然选择走了第二条路。

敢于走第二条路的人,是真正的勇士。沈从文的一生,就是懦弱与坚强交替的一生,他不是神不是巨人,他活生生的与生活战斗的经验,对现代人其实有很多借鉴价值。

去耍吧,沈从文

沈从文小时候,其实死过一次。

当时他和弟弟两个同时出了疹子。大热天时,兄弟两人又发着高烧,既不能躺着睡觉,因为一躺下就要咳嗽;又不让人抱,因为一抱又全身难受。

湘西凤凰,名字听着好听,其实只是个穷乡僻壤,小孩出疹子,算是生死关头。大人都不存希望了,只好将两兄弟用竹簟卷起,立在屋内阴凉处,听天由命。

屋廊之下,同时还放置着两具小小的棺木。

出人意料的是,兄弟两人的高烧竟然慢慢消退了。之后弟弟长得高大结实,但哥哥沈从文却一病成了“猴儿精”。

小小年纪就已经走过鬼门关,似乎预示着沈从文一生的多灾多难;

俗语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似乎又预示着沈从文即使备受命运的敲打,依然能够鲜活地挺过来。

生在湘西,面对穷山恶水,沈从文非常野性,什么都不怕。

在私塾里读书,那种呆板而没有生气的传统文化教育,他一点都不感兴趣,偷偷溜出去玩。

第二天,先生问他:“为什么昨天不来上课?”

他说:“昨天家里请客。”

轻轻松松糊弄过去了。糊弄不过去的时候,大不了给老师打;老师打不够,回到家还要给爸爸打。

有一次他爸爸实在气不过,嚷着要把他的手指头砍掉,他立马哇哇大哭,最终还是没砍。原来再大的事,哭一哭就好了。

后来有传记作家写过:沈从文在晚年很爱哭。他儿子立马纠正道:

什么晚年才爱哭,我爸爸一生都很爱哭的。

小孩子最恶俗的一项好奇,就是看死尸。

有时沈从文偷溜出去,到西城外牢狱旁的杀场,那里躺了一批尸体。小孩子的他,不会害怕这些躺着不动的尸体,更加不会想到这些尸体背后的悲剧。

他用石头去敲死尸的人头;有时用一根木棍去戳,看他还会不会动。

野狗聚在尸体旁咧嘴争斗,他站得远远的,用书包预先准备好的石头,扬手扔过去,看到野狗吓得四散飞奔,对于他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虽然经常逃课,但沈从文确实很聪明:

老师抽背书的时候,他可以临时抱佛脚,读个十遍八遍,居然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了。

所以他总觉得:

读书太容易了,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读书?还不如好好去玩!

(青年时期沈从文)

奋斗吧,沈从文

沈从文一心一意想着玩,于是小学都没读完,就玩进了军队。

说是个当兵的,其实就是做土匪。

当时天下纷乱,朝不保夕,在军队里拿着武器,没准还能保一条性命。身体瘦弱的沈从文,在军队里只能做文书。

后来,他遇上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湘西王陈渠珍。

陈渠珍虽是军人,但也是性情中人。他珍藏了大量书籍,还开放自己的书房给沈从文看。从各地搜来的古书孤本,还有很多珍贵文物,勾引起了沈从文的强烈好奇心。

书看着看着,沈从文逐渐变了:

原来他觉得自然的天地已经够大的了,没想到书里的世界更大。

后来他不仅有古书读,还有各种各样自五四以来的新书杂志——《新潮》《改造》。沈从文苦思四天四夜,终于鼓起勇气跟陈渠珍说:

“我想去北京上学。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

没想到陈渠珍竟然一口答应:

“你到那儿去看看吧。这里给你寄钱来。你想回来,这里仍然有你吃饭的地方。”

可以说,是陈渠珍这个好上司给了沈从文放手一搏的勇气。

沈从文小学都没毕业,纯粹为了开眼界就敢做个“北漂”,这份胆魄和见识,是他走向成功的根源。

其实,正是因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才要敢于打破现状。打出去了,生命另开一片天地;打不出去,反正也没损失什么。

(沈从文1922.2于湖南保靖军队中)

读书吧,沈从文

到了北京之后,沈从文直奔他姐姐家。

姐夫看到这个一腔热血的愣头青,想起了从前的自己,漫不经心地说:

“你来北京,做什么?”

沈从文瞪着大眼睛,眼里闪着光,满怀希望地说:

“我来找理想,读点书。”

姐夫蹦出一声苦笑,说:

“你来读书?读书有什么用?我在这里读了整整十年书,从第一等中学读到第一流大学,现在毕业了,还不知道从哪里去找个小差事做。”

冷静了一下之后,姐夫又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劝说道:

“北京城现在就有一万大学生,毕业后无事可做。即使让你做个大学教授,又能怎样?薪水一样很低。还没有你在乡下有出息呢!”

沈从文一听,山野血性瞬间被煮沸了,慷慨激昂地说:

“我待在乡下?那不是看着他们今天杀人,明天又被人杀,有什么意思,还什么都学不到!我实在待不下去了,才跑出来的!

我想来读书,半工半读也好,读好书救救国家。这个国家这么下去肯定不行的!”

说了半天,姐夫都没说得动他回去,但还是很佩服他的胆魄。

最后,他送给沈从文一句话:

“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因为除了它,你什么也没有!”

进击吧,沈从文

初到北京的沈从文,连当时的新式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他参加了一轮北京高校的入学考试,通通不过。

北大的招生老师看他这副寒酸的样子,好心地把报名的2块钱退回给他。但他身上,也总共只剩下七块六毛钱。

拿着手上仅有的这几块钱,沈从文欲哭无泪。他暗下决心:

自学,必须自学!写,必须写!

他非常执着地练习写新式文章,非常执着地向报社投稿,但命运非常执着地一次次拒绝他:除了偶尔发表的小豆腐块,他的文章大多石沉大海。

不久之后,沈从文听到当时一位编辑大人的事:

在一次编辑会上,主编把一大沓沈从文的未用稿件摊开,说“这是大作家沈某某的作品”,说完就狠狠地把稿件揉成一团,扔进了废纸篓。

不断的挫败,不是没有让他考虑过转行。

幸好,沈从文最终还是记起了当初姐夫送给他的一句话:

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

悲痛也就悲痛吧,落泪也就落泪吧。等眼泪流干了,还是要继续写。

除了不断投稿,沈从文还写信给当时的文坛大佬们,希望得到赏识。

其中一封信,寄给了郁达夫。

郁达夫本来正处于人生低潮期,他觉得自己已经够惨的了,没想到这北京居然还有人比他更惨,他决定去看看这个年轻人。

一推开沈从文那间又霉又小的破房子的门,郁达夫震惊:

天寒地冻,屋里居然没有火炉取暖;一个面无血色的年轻人缩在一角,只穿了两件夹衣,留着两行鼻涕,用破旧的被子裹着两条腿,在桌子旁边边抖边写。

沈从文看见了几乎是破门而入的郁达夫,就像溺水的人终于抓到了一棵救命稻草。

他赶紧向郁达夫滔滔不绝讲起了自己的抱负,自己在北京的惨况……就好像他要把在北京四五年间没机会讲的话一次讲个够似的。

郁达夫请他中午去吃饭,吃完饭郁达夫将剩余的零钱全部给了沈从文。末了还说了一句:

“我看过你的文章。你要好好写下去。”

回到破屋子的沈从文,哇的一声扑倒在桌子上,嚎啕大哭了起来:

“别死啊,沈从文,相信中国文坛将来一定会有你的名字的!”

(沈从文1948夏于北京大学宿舍)

后来郁达夫果然将沈从文介绍给了徐志摩。

徐志摩刚从国外回来,接手了一个文学杂志,需要大量稿件。可是一般人写的他又看不上,只能自己累死累活地写。

幸好天意让他发现了沈从文。

沈从文没有国外留学经验,见识不多,这是他的弱势,但也正好是他的强势。

他的文字,没有翻译腔,就像湘西的山水和人情,自然淳朴,即使仅仅是白描一番,也有让人惊艳的野趣。

早年的行伍生涯,让沈从文积累了大量材料,加上他天赋的想象力,很快他就创出了自己的风格,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现在看来,沈从文闯北京,不仅要归功于勇气,还要归功于他对自己的准确判断:

他能写出迥异于别人的文字,能带给读者新鲜的享受。这就注定他一定能在群星璀璨的民国留下印记。

恋爱吧,沈从文

沈从文名声越来越响的时候,被不拘一格的胡适请到中国公学去讲课。

第一次上课那天,他原本准备得好好的,结果一进教室,顿时腿软:

底下黑压压坐着数不清的人,大家都是来一睹这个新锐作家的风采的。

沈从文胆怯了,后背发凉了,本来想好要说的话都不翼而飞了。

他和台下的学生,你眼望我眼,呆呆地对望。

一分钟过去了,他说不出话。

五分钟过去了,他还是说不出话。

结果十几分钟过去了,他才开始说话,连珠炮式地一下子讲了很多,边说边在黑板上抄提纲,十几分钟就匆匆把一个小时的内容说完了。

他又转过身来,和台下的学生,你眼望我眼,呆呆地对望。

气氛更尴尬了。

于是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行字:

“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听课的学生哄堂大笑:

这个才华横溢的作家还会害羞,真是可爱。

学校里面原本妒忌沈从文名声的人,这下找到茬子了:

“这样的人也配做先生,居然十几分钟讲不出一句话来!”

有人向胡适告状,宽宏大量的胡适一笑了之:

“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只要不用说话,沈从文总是信心百倍,气贯长虹。

有一次他经过操场,看到一个女学生,皮肤黑黑,身材壮实,在跑道上边走边吹口琴,走到尽头将头发一甩,转身就往回走,仍然是吹口琴。

他后来才知道,这个女生叫张兆和,是苏州名门张家的千金。

沈从文曾经自惭形秽,但并没有压抑住他内心的骚动。他说:“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星,追要追漂亮的女人。”

他第一次给人家写信,就直白地说:

“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

如此大胆的语句,倒没有把张兆和吓到:因为追她的人实在太多,沈从文条件算是最差的,她给他编了个号叫“青蛙十三号”。

说是青蛙,不如说是癞蛤蟆。

虽然没有收到回信,但是沈从文并没有放弃,一封接一封给对方写信。

最疯狂的时候,沈从文甚至说如果她不跟他在一起,他宁愿去死。

张兆和真心烦了,跑去找校长胡适让他消停消停。胡适也劝了,沈从文还是不消停,那劲头,就像当年在北京一定要混出名堂来一样。

张兆和虽然受不了他的烦,但翻出他写的情书,不得不说,水平不是一般的高: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

……

滔滔*,任谁读来,都抵挡不住。

放暑假的时候,沈从文甚至直接去了苏州看她,成功讨得张家一家大小的欢心,最终让张兆和心动爱上了他。

四年了,沈从文写了四年情书,终于得到了女神的青睐,喝上了婚姻的喜酒,也终于过上了自己大胆幻想过的幸福生活。

婚后不久,沈从文写出了毕生最伟大的作品——《边城》,里面除了继续描写独一无二的湘西风景,还出现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女主角——翠翠。

这个皮肤黝黑、健康天真的少女,原型就是张兆和。

(沈从文1935夏与夫人张兆和在苏州合影)

出轨吧,沈从文

但是,翠翠虽然长得像张兆和,但她活脱自然的生命力,是张兆和所没有的。

作为千金小姐,张兆和理性有余,*不足,而且和沈从文的精神世界格格不入:

沈从文喜欢听傩戏,呕哑嘲哳,怪腔怪调,爱听昆曲的张兆和根本听不进;

沈从文喜欢收藏古董,张兆和觉得很奇怪,他又没钱,收那么多古董干嘛,还直说他“不是绅士冒充绅士”;

沈从文性格豪爽,经常对朋友仗义疏财,张兆和整天为家里的开销发愁,更加忍受不了他的“打肿脸充胖子”。

沈从文无奈哭诉:

“你爱的根本不是我,而是我写的情书!”

表面温顺、实则傲岸的沈从文,已经对现实的婚姻失望了。看得出来,他是不甘心的。

有一次他去拜访朋友,在朋友家碰见了一个叫高青子的文艺女青年。

高青子早就知道他会来,原本就对天才作家仰慕不已的她,故意按照沈从文小说中的女性来打扮自己,连言谈举止都和小说中无异,沈从文再次被撩得心旌摇动,不能自已。

神女有心,襄王有梦。他不可避免地爱上了高青子。

《边城》女主角翠翠的原型,除了有夫人张兆和,其实还有高青子。

他曾经含蓄地说:

《边城》是他在现实中受到婚外感情引诱而又逃避的结果,是他感情的寄托。

按照惯例,沈从文在小说中大量透露自己的感情生活。他有一篇小说叫《看虹录》,讲的是一个男作家在一个漫天风雪的夜晚,探访情人。

窗外寒气逼人,室内炉火温存。两个情投意合的人在融融暖意中,达成了生命的大和谐。

不知道这是沈从文的亲身经历,还是他一贯的美好想象。

一边是*,一边是现实,他非常为难。

于是他不得不去拜访好友林徽因,希望得到一些指导。林徽因当然理解沈从文的处境,但她也只能说:

“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你要学着自己慢慢去化解。”

(沈从文1931.6与林徽因在北平达园合影)

八年过后,高青子选择离开,主动将这段注定没有结果的感情斩断了。

沈从文最后还是选择跟张兆和白首偕老。

当现实与理想相互冲突的时候,他只能委身于现实。

沈从文死后,张兆和整理丈夫遗稿,突然明白了些东西:

“从文同我相处,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其实无论是张兆和,还是高青子,还是沈从文自己,也未必能够清楚定义出沈从文究竟是什么人:

当他太过迁就理想,现实会痛;当他太过迁就现实,理想会痛。

他的一生,都在接受,又在拒绝;在妥协,又在不妥协。

这就是他性格中的韧度。

这是沈从文的不幸,也是他的幸运。

(晚年沈从文和张兆和)

重生吧,沈从文

正是沈从文柔韧处世的性格,使他能够度过1949年的那一场精神危机。

由于郭沫若在政治上的强大影响力和家庭生活的不顺利,沈从文再也不写小说了。

想象一下,一个前半生以小说扬名天下的大才子,脑海里还构思了几部鸿篇巨制,有些已经开了头了,突然之间就不能再写了,这真是要了他的命。

但是,只有精神狭隘的人才会只有一条命。

沈从文不能写小说了,但他在研究文物中找到了另一条命。

早在陈渠珍手下,他就已经从一件件古董当中,发现了我们这个民族静水流深的生命力: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凝聚在器物之中。

这个民族有多博大,它的器物文化就有多博大。

于是,他的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别的大作家,茅盾、巴金、老舍,都已经变成了“人民艺术家”,整天出国,飞来飞去;

只有他,还蜗居在北京,自愿进了历史博物馆做研究:

“天不亮即出门,在北新桥*个烤白薯暖手,坐电车到天安门时,门还不开,即坐下来看天空星月,开了门再进去。

晚上回家,有时大雨,即披个破麻袋。”

没人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

不写文章的沈从文,看来是彻底落伍了、过时了。

可是他自己却说:

“我似乎第一次新发现了自己。”

因此,可以想象他报告自己转行所取得的成就时,语气多么自豪:

“我应向你认真汇报一下,现在大略估计,除服装外,绸缎史是拿下来了,我过手十多万绸缎;

家具发展史拿下来了;

漆工艺发展史拿下来了;

前期山水画史拿下来了;

陶瓷加工工艺史拿下来了;

扇子和灯的应用史拿下来了;

金石加工工艺史拿下来了;

三千年来马的应用和装备发展史拿下来了;

乐舞杂伎演出的发展资料拿下来了……”

这些成就,都是他凭着一个人的眼力和心力,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完成的。

这一次重生,比他之前写小说的生命更强大:文字是以他的精神生活为养料的,一旦精神世界出现了郁结,文字的成色就会大打折扣;

文物却是滋养他的精神生活的。在一次次对精品文物的赞叹、感悟之中,他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扩充,长养了他自身的生命力。

古人所谓的“安身立命”,大概就是此时的沈从文了。

唱歌吧,沈从文

沈从文真正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文革最*的时候,他和侄子黄永玉相遇。他装作没看到的样子,和侄子擦肩而过,在那一瞬间,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

“要从容啊!”

有一天开批斗大会,有人把一张标语——“打倒*文人沈从文”,用浆糊糊在他背后。大会结束,他自己把标语撕下来,看了几眼,说:

“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写字的人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干苦活的时候,他给侄子写信说:

“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

就在这个地方,就以这种心情,沈从文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仅凭记忆写下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写书过程过于用脑,加上体力活动也干不少,沈从文身体吃不消,需要去申请止痛片。

填完表格,拿了几粒药丸,沈从文转身离去,一路唱着戏曲,像个老顽童一样,蹦蹦跳跳,神采飞扬。

沈从文曾经跟学生说过: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像沈从文一样,建造属于自己的“小庙”。往往在现实和理想的夹击之下,我们的人生都造得头破血流。

可是既然我们没有退路,那就擦干血泪,慢慢调整。总有一天,等到我们看到自己造出的或大或小的“小庙”的时候,我们会由衷感叹:

哦,原来那就是我自己。

吉首大学代码是什么?

10531是吉首大学的代码,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吉首大学(JishouUniversity),简称“吉大”,学校地跨吉首市和张家界市两地办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省部共建大学,是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湖南省2021计划”,为中国服务外包校企联盟成员单位。

截至2020年6月,学校总占地面积2900余亩,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各类在籍学生3万余人,其中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共2万人。

历史沿革

学校成立于1958年4月,1978年复升为省属综合性大学,同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湘西分院并入吉首大学组建医疗系,湘潭大学湘西分校并入吉首大学组建体育系,2000年,吉首卫生学校并入吉首大学;2001年,湘西民族教育学院与吉首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吉首大学组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2002年,武陵高等专科学校(武陵大学)并入吉首大学成为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

附属机构

据2021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所二级甲等非直属附属医院,4所三级甲等非直属附属医院。

二级甲等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吉首市人民医院(吉首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级甲等非直属附属医院(4所):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首大学临床学院),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吉首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吉首大学第四临床学院),湘西州民族中医院(吉首大学附属中医院),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吉首大学附属黔江医院),铜仁市人民医院(吉首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师资队伍

据2020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在职教职员工近1500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70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共560余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28人,“湖南省*特殊津贴”专家4人,湖湘青年英才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7人,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有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五一劳动奖章2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1人,*教育基金奖获得者5人,宝钢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人。

教学建设

据2020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15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1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产学研示范基地3个。

学科建设

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重点学科5个(其中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1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1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专业硕士点13个。

学术科研

据2021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院士工作站1个;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建有湖南省高校2021协同创新中心3个;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共30余个。

截至2021年3月,学校获湖南省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11项,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课程2门,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8项。获省厅级以上科研立项课题75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119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立项6项,教育部课题基金立项26项,国家发改委课题立项2项,国家民委课题立项6项,出版各类学术专著70部,编著34部,在省级以上各类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350篇,其中,被国际四大索引收录633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项,其中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湖南自然科学奖三等奖4项,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获发明专利47项,实用新型专利161项,外观设计专利76项,软件著作权26项。

2021年8月,吉首大学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有27个项目立项,其中面上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2项。

合作交流

据2021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乌克兰、日本及香港、澳门、台湾等2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学校部分师生多次出国访学、交换学习,少数民族艺术团曾应邀赴美国、法国、香港等地演出。

2021年6月19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依据中外合作办学者申请,教育部办公厅批准终止吉首大学与乌克兰国立卢甘斯克大学合作举办音乐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据2021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武陵山片区*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了20多个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承担的国家、省级科研项目中70%以上为研究地方特色资源、地方*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学校发布了中国国内首部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21)》。美味猕猴桃“米良一号”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帮助湘西20余万农民摆脱贫困,湘西矿产资源研究成果已孵化出10多家技术企业。

学术资源

据2021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有馆藏文献总量246万余册,其中中外文纸质图书及光盘144万册/片,电子图书102万册;年订购中外文报刊1700余种,订购各类型网络数据库44个;博看触摸屏报刊阅读系统、歌德电子书借阅机书刊可将图书、报刊下载至*阅读。建立了“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中心”、“沈从文文献资料珍藏中心”、“刘永济先生文库”、“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口述历史”等特色文献资源库。相继编辑了《古城.古井.古简的惊世发现与揭秘——里耶考古》、《从湘西走向永恒——沈从文百年诞辰纪念》、《中华第一旅游长廊——湘西旅游开发:湘西州卷·张家界卷·怀化卷·邵阳卷·永州卷》、《神秘的湘西——湘西原始宗教文化研究》以及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苗族、侗族、中国土司学等研究资料汇编10余种。

吉首大学图书馆开展了书刊借阅、参考咨询、用户培训、专题服务、论文检测、科技查新、网络导航、特色数据库建设、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等服务工作,并与CALIS、CASHL、NSTL、CSDL等文献信息机构以及国内数十所高校图书馆签订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和科技查新等服务协议。

特色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音乐学、生物科学、工商管理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软件工程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园林

省级特色专业(8个):新闻学、体育教育、音乐学、舞蹈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省级重点专业(8个):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生物学、工商管理、音乐学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新闻学、软件工程、临床医学

省优势特色重点一级学科(1个):民族学

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体育学(自定)

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1个):民族学

省重点一级学科(5个):民族学、哲学、应用经济学、生态学、体育学

谁有中国现代科学家的故事?(600字)我有急用!!! - 百...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的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赵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

赵九章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赵九章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赵九章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几个有名的科学家在这两个联合机构中担任业务领导并从事实际工作。

赵九章把科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主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研究人工降水,使我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

赵九章十分重视气象学的现代化建设。50年代初,他通过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及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并在工作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这对我国气象学的现代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0年代初,计算机的问世使天气预报从定性向定量化的发展具备了条件,赵九章支持、鼓励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应用手算图解法解微分方程,从而使我国的数值预报发育成长起来,并培养一批科技力量。当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就开展起来了,为60年代末我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同时赵九章十分重视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50年代中期,他支持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在赵九章极力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这为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础。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赵九章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海潮观测研究对于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当时却是空白。50年代初,赵九章亲自指导开展我国海区海浪及波谱的研究,研制出观测设备和一整套观测分析仪器,为认识我国海域的波浪特征,开发海洋资源做出了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促进空间科学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热情投入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同时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引起中央的重视。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

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赵九章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

行星波斜压不稳定的概念是赵九章首先提出的。1945年,赵九章指出,实际大气在斜压状态下可以是不稳定的,即振幅将随时间增长而形成天气图上观测到的气压场的槽、脊分布和发展,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1946年赵九章在芝加哥大学做这一学术报告时,引起国际气象学家的高度重视。在气象学发展史上公认“公元1946年,中国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赵九章指导他的学生,研究了地磁扰动期间史笃默(Stormer)捕获区变化和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机制等,并著有《高空大气物理学》专著。

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赵九章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我国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和鼓励而成长的杰出科学人才。

赵九章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见,注意培养*的学术气氛,他组织的海浪组、磁暴组等研究集体,每周举办学术讨论会,中心发言之后,接着是热烈的争辩。在这个研究集体中,进行各种日地相关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为我国空间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赵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科学家已于一年半前含冤去世。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科学事业的科学家的。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学家倡议,并经中央批准为赵九章先生树立铜像,以缅怀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王大珩

(Wang Daheng, 1915.2—) 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

江苏苏州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1948年回国后,任2年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后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了30多年所长。还曾任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电机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光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78年加入中国*。1983年后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1993年5 月当选为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二届中国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团体联合会副会长。

1994年6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1994 年12月任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基金会会长。此外,还曾任中国光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科协主席。是*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中国技术光学、激光、光学计量、光学玻璃和光学工程等研究较深。指导研制成功多种光学观察设备。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六十年代以来,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仪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1986年3 月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4 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得到*同志批准,由此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这一“纲要” 被称为“863 计划”。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1 月获得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68年逝世。

在我国*、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以上就是雅思无忧网为您准备的访问雅思无忧网(https://www.yasi.cn/),了解更多雅思考试新消息,新动态。

雅思培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 推荐文章
    标签 - 专题
      鲁ICP备18049789号-14

    2022雅思无忧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