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雅思无忧 > 出国留学 > 正文

许昌美国大学留学费用 苏州有哪些名人???

更新:2023年08月02日 02:35 雅思无忧

雅思考试主要是通过对考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英语能力的考核,综合测评考生的英语沟通运用能力,实现“沟通为本”的考试理念。对于雅思考生来说,也有很多考试难点和政策盲区需要帮助解答。今天雅思无忧网小编准备了许昌美国大学留学费用 苏州有哪些名人???,希望通过文章来解决雅思考生这方面的疑难问题,敬请关注。
许昌美国大学留学费用 苏州有哪些名人???

谁知道吴川有那些名人?急!!!

千百年来,吴川之地哺育了无数儿女,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
仁人志土、骚客才子,他们或德高,或才著,或赤胆忠心、英勇
报国,他们成就卓著,扬名在外,受人敬仰、爱戴,令吴川的乡
亲父老引以为豪。虽然世事变迁,历史一年年远去,但他门的事
迹是吴川的历史掌故中最有意味的一笔。

刘承忠
元代吴川人(生卒年月不详)。元朝未年任江淮指挥
使。当时江淮地区(今江苏、安徽一带)大旱,蝗虫终被扑灭,为
江淮人民立下大功。
元亡后,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尊他为
“刘猛将军”,建庙祭把。清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诏令全国各
省,府、州、县,建“刘猛将军庙”,每年春秋祭祀。
林廷献(1454~ 年) 字公器,吴南峰,明代吴阳霞
街人。曾受业新会陈白沙先生门下,学问大进, 24岁中举人,27
岁弘治庚戌科(1490年)中进士。初任永嘉县知县,适遇天大旱,
林廷献反对求神祷雨,倡率群众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解除旱患。
每遇灾年,则开仓赈济。重视文教,开拓学宫,文风大振。升任
苏州同知时,永嘉人民挽留拜送,井建生饲,奉祀追思。苏州同
成任务。奉命监造夏周二公伺,仅花极少费用,不到两个月就完
成满竣工,奉命清理崇明沙田丈量工作,革除旧习,颁发新规。并
严厉革除织造陋规,大大减轻群众负担。在任三月,因母丧丁忧
在家。后补建昌同知,公正廉明,精兵简政,成绩昭著。离职后,
当地百姓建立生词敬祀。
林廷献生平勤学守信,淡视功名富贵。其精通理学,深受陈
白沙器重,亲笔写了“击玉又敲金,思君对我吟,江门临水坐,明
月二更深”中堂一幅赠与林廷献。清代翰林陈兰彬曾在其上加记
题跋,现悉闭在复制木刻横幅留存。晚年著有《南峰诗集》木刻本,现
已失存。

欧光宸
( ~1653年) 博铺镇人携正,出身书香世家,明天
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举人。明崇侦七年(1634年),考授知
县,候任期间在家乡茂山书院招聚生徒讲学。对贫苦学生免收
学费,生徒日增,文风昌盛。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
年),清兵入关,定都北京,顺治四年(1647年)清兵南下,占领
高、雷、廉、琼各州县,清廷官吏恣意压迫搜刮,强令百姓剃发,
因而群情激愤,民心大变。 当时南明吏部侍郎洪天擢授高州军门,
招兵往海南拟图恢复。顺治四年四五月间,吴川杨浮八(塘鸡村人)。
姚起岩、茂名周冤等巨余人,不甘受压迫,投奔海南,以睁隐裂图“反清复明”,
他们在同往海南途中,联络信宜、茂名、遂溪、广西各地好汉,准备举事。
茂名的李振玺、遂溪的郑良哉。吴川北丹的郑淑真、山口的龙泉
剑纷起响应,聚集数千人,开展反清斗争,公推欧光震为“盟
主”。先后攻占梅录及吴川县城吴阳,将清*的海防同知、知县、
巡捕、教官、县丞等尽皆杀掉,并破狱开仓,声威极盛。南明永
历帝封授欧光宸为海南盟军道按察司副使。
当时,吴川分属两个朝廷,东水属清。西水属明。欧光宸率
众集结博铺与清兵相抗,不久,清将汪齐龙因内讧被杀,吴川全
县复明。此后,明清进行拉锯战,自顺治四年二月起至顺治十二
年正月止(1647~1655年),吴川8次反复,即4次“归清”,4次
“复明”。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部属副总兵
陈武、参将李云珍发兵攻打化州、吴川,散捉乱抢,十室九空,男
女被杀干余人,欧光宸在这次战役中被俘,解至高州城,知府勒
索赎金800两银,光宸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林联桂
(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又字辛生,塘
缀新村(今日头屋村)人,博学能文,才思敏捷,对客成诗。嘉
庆六年(1801年)拔贡,九年(1804年)中举,以后长寓京师,
广泛交游,与黄玉衡、黄培芳,张维屏、谭敬昭、吴梯、黄钊等
台称“粤东七子”,日常吟诗自乐,道光八年(1828年)联桂53
岁,始中进士,任湖南绥宁知县。任上,因虎奚书院经费不足,修
库甚薄,捐出自己薪傣,添置田租20石,并多方设法为书院充实
基金,拓建院廊两所,亲为肆业学生讲课。绥宁县志已90年来修,
联桂即组织人力,主持续修,后实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厅通判,历
任政声卓著,极受上级器重。最后调任邵阳,死在任上,终年62岁。
林联桂生平著作很多,有《见星庐诗稿》正续共22集。《见
星庐古文》3集,《姘体文》2集、《文话》,《赋话》、《诗话》,《馆
阁诗活》、《作吏韵话》。《讲学偶话》、《续清秘述闻》、《日下推星
录》等。尤其工诗,清代名诗人及诗论家赵翼评他的诗说“其所
为诗,雕勉万品,牢笼众态,格律不-,雄骋莫当”(赵翼《见星
庐诗集序》。张继屏在《见星庐诗集序》中,也为他诗作了很高
评价。特别是他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深切关心
人民群众疾苦,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贪婪无厌,更作了无情的
揭露和鞭挞。
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后辈士干将其遗著呈送国史馆保
存。

林召棠
(1786~1872年) 字爱封,号市南,溢隘文恭,吴阳
霞街村人,父泰雯,任东安县教谕。召棠少年随父教馆攻读。清
嘉庆八年(1803年), 17岁为秀才,学使姚文田称赞为“海滨俊
才”嘉庆十七年,学使程国仁评阅其考卷,认为极有前途,选拔
为贡生,并让其与自己儿子一起研读。嘉庆二十一年癸未科状元
及第。皇帝阅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
问。”授职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丧返家丁忧。道
光八年返京供职。道光十一年,任陕甘正主考官,此次选择举人
65名,其中呼延甲、张市(曾任广东巡抚)、牛树梅等11,后
皆中进士,颇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场污浊,以终生奉母为名
告假还乡。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召棠受聘肇庆府端溪书院主讲,连续
15年,弘扬文化,培养不少人才,为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
绩。如顺德罗停衍尚书、高要冯誉骑侍郎等都曾受过教诲。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来粤查禁*,与召棠书信来
往,咨询谈论民生吏治,井赠召棠一联:“彩衣荣似三公滚,珂第
祥留五色云。” 林召棠为人尚气节,淡仕宦,爱廉洁,重工农,怜贫苦。道
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年翰林黄广荫就仕,召棠辞谢。黄广荫
复书中有:“圣眷方殷,臣心似水,问高尚若是!”黄素知召棠生
活淡泊,又从京都领取吴川盐围补给银寄与召棠,他不受,此款
存省多年,后托翰林陈荔秋送返朝廷。在村中首创“义仓”,救济
贫民。为县倡议举办“宾兴”(奖学基金会),并作《吴川宾兴刍
议》文。
林召棠59岁母丧丁忧,从此,居家不出,在村边“金莲庵”
旁作“寄庐”,题曰,“四十树桃花禅室,”结茅布石,种花植树,
每当春和景明,潮生月上携杖徜样林霭问,或邀朋约友,载酒
莲塘,吟诗梅下。暇则焚香*,观书临贴,意趣超然,著有
《心亭亭居诗存》、《文存》、《笔记》等书传世。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农历十二月,林召棠逝世于家,终
年87岁。

陈兰彬
(1816~1895年)字荔秋,黄坡镇黄坡村人。 22岁
以优行贡京师,清咸丰元年(1851年)中顺天举人,咸丰三年中
进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纂修,后改任刑部后补主
事。咸丰十年,因母病告假返乡,在同州主讲高文书院。并倡议
捐资重修该书院,以弘扬文教,培育人才。
清同治二年(1863年),陈兰彬回京受命清理积案,昭雪不少
冤案。后又因黄河泛滥成灾,奉命大名府赈济,营救大批灾民。并
亲自到黄河两岸考察,研究治河要诀,写成《治河刍言》8卷,提
出恨治黄河的积极主张。
清*为培养军事人才,学习外国技术,决定于清同治十一
年(1872年)开始陆续选派幼童4批共120人赴美学习,是年八
月十一日,任陈兰彬为监督、容宏为副监督,率领第一批学童30
人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不少学生勤奋学习,
几年后就读完小学、中学而入大学。锻炼成才的如詹天佑。伍廷
芳、唐绍仪、梁敦彦等人,如詹天佑学成归来后,对我国铁路事
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兰彬在美期间,被委古巴专使,往古巴调查了解古巴华侨
受奴役、迫害、**、鞭答、生活无着等情况,向清*提出详
细调查报告。次年与古巴殖民者西班牙当局交涉谈判,结果签订
了改善华工待遇的《古巴华工条款》,解决华工不少痛苦、人身自
由和合法权益问题。
清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任命陈兰彬为驻美国、西班牙、
秘鲁三国公使。在任期间,继续深入了解侨工情况,关怀侨胞工
作生活,多次向侨居国交涉。*,以保证华侨利益,深受华侨
爱戴。光绪七年奉诏回国。
陈兰彬历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资
政大夫,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兼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还任驻
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等职。
晚年告老还乡,主讲高文书院,先后纂修《高州府志》24卷。
《吴川县志》10卷、《吴川风俗志》1卷、《石城县志》10卷;还著
有《毛诗札记》、《使美记略》、《使美百咏》。《治河刍言》、《泛搓
诗草》、《重次千字文》等诗文集。
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十二月十四日,陈兰彬在家逝世,终
年79岁。

李士芬
(1887~1928年)振文镇边村诵村入。1925年投身
革命,积极参加农民运动。1926年初加入中国*,被选为县
支部委员,并任吴川县农协会筹备处筹委,负责农运工作。1926
年3月15日,率领振文农民数百人举行反“三捐”(即蒜头捐、
蒜串捐、壳灰捐)**,积极开展反对官僚地主土豪劣绅的
斗争,最后取得全部胜利,后被任命吴川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率
领常备队40多人和不脱产的预备队伍,白天协助工纠缉私,晚上
打土匪。1927年,“4·12”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15”
*右派广州开始大屠杀共严党人和革命群众,不久*右
派在南路也进行清党运动,南路的*党组织撤退到广州湾赤
坎,成立“南路革命委员会”,李士芬当选为委员并被正式委任为
吴川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组织一支300多人武装队伍,举行暴
动,在山圩、斗门一带与*反动派军队打迂回战1个多月,杀
伤不少敌人,缴获大批武器*,后因敌众我寡,武装力量悬殊。
牺牲惨重,最后剩下10多人分散活动。
1928年10月15日,李士芬在振文独竹村被捕,11月15日
在黄坡英勇就义,终年41岁,1959年3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炎
(1902~1945年) 又名巨炎,字光中,塘缀镇樟山村
人,*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出生于越南海防。民国初年随父
归国,在村中读过私熟两三年,旋即到广州湾当工人。20年代初
参加粤军,大革命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特务长,排长、营长等
职。1931年任十九路军旅长兼副师长,代理师长职务。在蒋介石
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中,张炎为援救被红军包围的
十九路军总部和蒋鼎文第九师,率部对红军作战,结果全师死伤
了2/3。从此,吸取教训,发誓不再参加*内战。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1931年2月30日,张炎接到十
九路军总部命令,即率部开赴上海参加抗战,先后在吴淞,庙行
战役中,浴血奋战,重创日军。
1933年福建事变前夕,张炎接任*独立第四十九师师
长。福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成立后,任第四军军
长。福建人民*失败后,蒋介石曾委任他为第七路军副总指挥。
不久,他偕夫人郑坤廉出国考察欧美和苏联等国。
1936年秋回国。“七·七”事变后,张炎回到广东,被任为广
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2月,
在梅录成立第十一区统卒委员会,提出“抗战利益高于一切”和
“保家卫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口号,与*合作,共同
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0月接任广东省第十一区游击司
令,深感力量不足,亲自往香港与*组织联系,要求帮助解
决干部问题。廖承志等同志接受他的请求,由*广东省东南特
委派了一批干部到高州,帮助张炎开展抗日工作,1939年3月,张
炎担任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致力整军武,励精图治,依
靠*员和进步人士,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真诚与共
产党合作,使高州六属出现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张炎的爱国行
动,引起*当局的嫉妒,1940年6用被迫辞职。
1944年广西会战前夕,张炎被委任为*第四战区中将参
议,派回广东南路视察,发动民众抗日。g月回到吴川,与*南
路特委合作,发展地方抗日武装。由于*消极抗日积极反
共,迫使他举行武装起义。 1945年1月14日,张炎、詹式邦(曾
任吴川县长。当时任电梅吴挺进司令)率所部700多人攻下吴川
县城塘缀。当即得到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大力支持,共同解放吴川
全境。张炎将起义部队改编为高雷人民抗日军,张炎任军,詹
式邦任副军长,公开宣布拥护*的抗日主张。
张炎起义,轰动了广东南路,*当局惊惶失措,他们集
中优势兵力围攻吴川。 1945年1月下旬,张炎率所部向廉(江),
化(县)转移,在化具中桐与人民杭日游击队会师,共商抗日大
计,决定攻下廉江塘蓬后,挥师粤桂边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2月
1日,张炎部队在廉江灯草村遭到*顽固派的军队袭击,起义
受挫。张炎带着10多个随从人员人广西找李济琛、张发奎联系。
3日在博白英桥圩被当地顽军逮捕。3月22日,玉林专员梁朝玑
执行蒋介石命令,将张炎杀害。张炎英勇不屈,慷慨就义。

李汉魂
(1895~1987年〕 字伯豪,号杰华,又号南华,中
山镇岭头村人。*抗日爱国将领。小时在家读书,曾肄业广
东高等学堂法科专业,后又改考广东陆军小学第六期及武昌陆军
预备学校第二期, 1916年转入保定军校第六期,1919年毕业。他
早期参加同盟会,后参加中国*。
保定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阎锡山部任见习军官,后因
病回乡,在吴川中学执教。不久到粤军第二师担任排长。连长、营
长等职。
1925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下,广州国民*成立,驻
粤各军政编为国民革命军,李汉魂在李济琛的第四军第十二师任
参谋长,跟随师长张发奎参加东征陈炯明,南征邓本殷的战斗,为
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贡献力量。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罕汉魂改任第四军第十
二师三十六团参谋长。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及围攻武昌等几次
重大战役,11月回师武汉休整,李汉魂升任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
立国民*,与从广州迁到武汉的国民*相对抗,造成分裂局
面。第四军扩编的部队已分为两派,拥蒋的陈铭枢到上海去找蒋
介石,赞成反蒋的张发奎则投靠汪精卫,为巩固武汉,扩编成立
二十五师,李汉魂升任该师少将副师长。是年4月,武汉国民政
府继续誓师北伐讨奉,李汉魂首战河南上蔡城战役胜利,又在临
颖阵地,攻溃奉军,进占许昌、开封,俘获奉军师长富双英。胜
利回师武汉,被提升为二十五师中将师长。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周恩来、朱德等举行八一南昌起义。
3日,起义军南下广东,李汉魂随张发奎尾追至赣州。9月,取得
李济琛同意,再率部回广东,奉命驻守惠州,以阻止叶挺、贺龙
起义部队东进,12月,中国*领导广州起义,建立革命政权。
张发奎即调李汉魂等部队回广州镇压起义。 1928年,李汉魂参加
蒋介石的北伐,在山东配合友军歼灭张宗昌军阀残部后,集中整
编,第四军改为第四师,张发奎任师长,孪汉魂任副师长。
1929年参加蒋桂战争,经历了花县。北流、衡阳几次混战失
败后,李汉魂辞职离开第四军赴港居住了一个时期。造粤桂合作
后,1933年,陈济棠任命李汉魂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总参议,
1934年调任独立第三师任师长兼粤北区绥靖委员,并任第三军副
军长兼师长,后驻汕头,负责地方“绥靖”及指挥粤东军政。
1936年初,在汕头出现一个日军倒毙事件,引起日中关系轩
然*,日方竟派来3艘军舰,威胁恫吓,李汉魄及其所部官兵,
怀着满腔怒火,赶修工事,堵塞漏洞,成立各组织准备应战。同
时和战士们披甲佩剑,守卫在南海边缘潮汕地区的国防第一线,正
在此时,陈济棠却与李宗仁、白崇禧联合起来,发动“六一西南
事变”企图打着“北上抗日”的旗号,挥师到武汉之后,由长江
而下,直指南京,实行武装反蒋,以便取而代之。李汉魂见此外
患严重之际,国内豆箕相煎,对团结抗日甚为不利,他认为陈济
棠厚己是私恩,反抗中央是公敌。经一再恳劝无效,遂“封金挂
印”,辞职赴港。井发电文三通:一为苦劝陈济棠息兵同结,共御
外侮;一为呈*中央元首,阐明西南兴兵内幕,请统筹大计,
团结抗战;一为请粤省各级将领共体时艰,不可苟从。电文发出
之后,影响甚大,陈济棠众叛亲离,下野赴港。西南事变解决之
后,李汉魂即返粤复职。
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继而“八·一
三”进攻上海,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推动下,全国军民奋起杀敌
抗日,全面开展。李汉魂升任六十四军军长,请缨北上抗日,1938
年春,奉准开赴陇海线,5月16日,日军土肥原师团主力万余人,
大炮七八十门向归德,兰封进犯,企图截断陇海路,阻止我国
军队从徐州南下的通道。李汉魂奉命为薛岳第一兵团第一路总指
挥,部署所部分三路防守,亲率六十四军主攻盘踞罗王泰之敌,用
重炮直射敌据点,战斗异常激烈。5月27日夺回了罗王寨。同时,
七十一军也克复了兰封,从而打通了陇海线,使徐州会战后的主
力部队得以沿陇海线西进。国民*最高当局特授予他“华胄荣
誉奖章”.1938年7月22日,日军进攻武汉,李汉魂奉调参加武汉保卫
战,负责指挥浔线的战斗。 25日,日军又在九江附近登陆,九
江失守,敌军又沿南浔线星予洲登陆,向德安进犯。李汉魂调集
8个师的兵力,运用“一鼓作气”的战术,把敌1万多人压到从深
不到3里的张古山的狭地之中,最后聚而歼之,取得了德安大捷。
所部获“钢军”锦旗奖1面。
1938年10月21日,广州失守。 11月李汉魂受任广东省政
府主席, 12月率师回粤。1938年3月*广东省党部改组,
李汉魂当选为主任委员。
1939年12月中旬,日军2个师团和1个旅团分三路向粤北
进攻,李汉魂受任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指挥暂编的第二军、六
十二军、六十四军及中央军增援部队,在北江西岸追剿敌军,取
得胜利。为此,广东各界在曲江召开了胜利祝捷大会。
1940年1月,李汉魂辞去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职,全力从事
广东政务,他在广东任省*主席6年8个月。
抗战胜利后,李汉魄调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后到欧美考
察。 1949年元旦,李宗仁代总统职,他*回国任上将参军长:3
月,何应钦继孙科组阁,李汉魂任内政部长,不久,辞去职务,转
道香港赴美定居,1982年应廖承志同志的邀请回国访问。1987年
6月30日病逝于美国纽约。其骨灰由女儿李侦带回祖国安放在广
东韶关古刹——南华寺。
李汉魂生前癖爱藏书藏画,忱于佛教哲理,公余还爱舞笔弄
墨。著有《岳武穆年谱》、《梦回集》、《日记》(上下集)。《欧洲散
记》、《拉丁美洲游记》等书。
参考资料: /com/wuchuan/ 吴川简介/吴川历史名人/吴川历史名人.htm

谁知道吴川有那些名人?急!!!

千百年来,吴川之地哺育了无数儿女,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
仁人志土、骚客才子,他们或德高,或才著,或赤胆忠心、英勇
报国,他们成就卓著,扬名在外,受人敬仰、爱戴,令吴川的乡
亲父老引以为豪。虽然世事变迁,历史一年年远去,但他门的事
迹是吴川的历史掌故中最有意味的一笔。

刘承忠
元代吴川人(生卒年月不详)。元朝未年任江淮指挥
使。当时江淮地区(今江苏、安徽一带)大旱腊手,蝗虫终被扑灭,为
江淮人民立下大功。
元亡后,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尊他为
“刘猛将军”,建庙祭把。清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诏令全国各
省,府、州、县,建“刘猛将军庙”,每年春秋祭祀。
林廷献(1454~ 年) 字公器,吴南峰,明代吴阳霞
街人。曾受业新会陈白沙先生门下,学问大进, 24岁中举人,27
岁弘治庚戌科(1490年)中进士。初任永嘉县知县,适遇天大旱,
林廷献反对求神祷雨,倡率群众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解除旱患。
每遇灾年,则开仓赈济。重视文教,开拓学宫,文风大振。升任
苏州同知时,永嘉枯局液人民挽留拜送,井建生饲,奉祀追思。苏州同
成任务。奉命监造夏周二公伺,仅花极少费用,不到两个月就完
成满竣工,奉命清理崇明沙田丈量工作,革除旧习,颁发新规。并
严厉革除织造陋规,大大减轻群众负担。在任三月,因母丧丁忧
在家。后补建昌同知,公正廉明,精兵简政,成绩昭著。离职后,
当地百姓建立生词敬祀。
林廷献生平勤学守信,淡视功名富贵。其精通理学,深受陈
白沙器重,亲笔写了“击玉又敲金,思君对我吟,江门临水坐,明
月二更深”中堂一幅赠与林廷献。清代翰林陈兰彬曾在其上加记
题跋,现在复制木刻横幅留存。晚年著有《南峰诗集》木刻本,现
已失存。

欧光宸
( ~1653年) 博铺镇人,出身书香世家,明天
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举人。明崇侦七年(1634年),考授知
县,候任期间在家乡茂山书院招聚生徒讲学。对贫苦学生免收
学费,生徒日增,文风昌盛。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
年),清兵入关,定都北京,顺治四年(1647年)清兵南下,占领
高、雷、廉、琼各州县,清廷官吏恣意压迫搜刮,强令百姓剃发,
因而群情激愤,民心大变。 当时南明吏部侍郎洪天擢授高州军门,
招兵往海南拟图恢复。顺治四年四五月间,吴川杨浮八(塘鸡村人)。
姚起岩、茂名周冤等巨余人,不甘受压迫,投奔海南,以图“反清复明”,
他们在同往海南途中,联络信宜、茂名、遂溪、广西各地好汉,准备举事。
茂名的李振玺、遂溪的郑良哉。吴川北丹的郑淑真、山口的龙泉
剑纷起响应,聚集数千人,开展反清斗争,公推欧光震为“盟
主”。先后攻占梅录及吴川县城吴阳,将清*的海防同知、知县、
巡捕、教官、县丞等尽皆杀掉,并破狱开仓,声威极盛。南明永
历帝封授欧光宸为海南盟军道按察司副使。
当时,吴川分属两个朝廷,东水属清。西水属明。欧光宸率
众集结博铺与清兵相抗,不久,清将汪齐龙因内讧被杀,吴川全
县复明。此后,明清进行拉锯战,自顺治四年二月起至顺治十二
年正月止(1647~1655年),吴川8次反复,即4次“归清”,4次
“复明”。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部属副总兵
陈武、参将李云珍发兵攻打化州、吴川,散捉乱抢,十室九空,男
女被杀干余人,欧光宸在这次战役中被俘,解至高州城,知府勒
索赎金800两银,光宸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林联桂
(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又字辛生,塘
缀新村(今日头屋村)人,博学能文,才思敏捷,对客成诗。嘉
庆六年(1801年)拔贡,九年(1804年)中举,以后长寓京师,
广泛交游,与黄玉衡、黄培芳,张维屏、谭敬昭、吴梯、黄钊等
台称“粤东七子”,没物日常吟诗自乐,道光八年(1828年)联桂53
岁,始中进士,任湖南绥宁知县。任上,因虎奚书院经费不足,修
库甚薄,捐出自己薪傣,添置田租20石,并多方设法为书院充实
基金,拓建院廊两所,亲为肆业学生讲课。绥宁县志已90年来修,
联桂即组织人力,主持续修,后实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厅通判,历
任政声卓著,极受上级器重。最后调任邵阳,死在任上,终年62岁。
林联桂生平著作很多,有《见星庐诗稿》正续共22集。《见
星庐古文》3集,《姘体文》2集、《文话》,《赋话》、《诗话》,《馆
阁诗活》、《作吏韵话》。《讲学偶话》、《续清秘述闻》、《日下推星
录》等。尤其工诗,清代名诗人及诗论家赵翼评他的诗说“其所
为诗,雕勉万品,牢笼众态,格律不-,雄骋莫当”(赵翼《见星
庐诗集序》。张继屏在《见星庐诗集序》中,也为他诗作了很高
评价。特别是他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深切关心
人民群众疾苦,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贪婪无厌,更作了无情的
揭露和鞭挞。
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后辈士干将其遗著呈送国史馆保
存。

林召棠
(1786~1872年) 字爱封,号市南,溢隘文恭,吴阳
霞街村人,父泰雯,任东安县教谕。召棠少年随父教馆攻读。清
嘉庆八年(1803年), 17岁为秀才,学使姚文田称赞为“海滨俊
才”嘉庆十七年,学使程国仁评阅其考卷,认为极有前途,选拔
为贡生,并让其与自己儿子一起研读。嘉庆二十一年癸未科状元
及第。皇帝阅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
问。”授职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丧返家丁忧。道
光八年返京供职。道光十一年,任陕甘正主考官,此次选择举人
65名,其中呼延甲、张市(曾任广东巡抚)、牛树梅等11,后
皆中进士,颇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场污浊,以终生奉母为名
告假还乡。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召棠受聘肇庆府端溪书院主讲,连续
15年,弘扬文化,培养不少人才,为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
绩。如顺德罗停衍尚书、高要冯誉骑侍郎等都曾受过教诲。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来粤查禁*,与召棠书信来
往,咨询谈论民生吏治,井赠召棠一联:“彩衣荣似三公滚,珂第
祥留五色云。” 林召棠为人尚气节,淡仕宦,爱廉洁,重工农,怜贫苦。道
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年翰林黄广荫就仕,召棠辞谢。黄广荫
复书中有:“圣眷方殷,臣心似水,问高尚若是!”黄素知召棠生
活淡泊,又从京都领取吴川盐围补给银寄与召棠,他不受,此款
存省多年,后托翰林陈荔秋送返朝廷。在村中首创“义仓”,救济
贫民。为县倡议举办“宾兴”(奖学基金会),并作《吴川宾兴刍
议》文。
林召棠59岁母丧丁忧,从此,居家不出,在村边“金莲庵”
旁作“寄庐”,题曰,“四十树桃花禅室,”结茅布石,种花植树,
每当春和景明,潮生月上携杖徜样林霭问,或邀朋约友,载酒
莲塘,吟诗梅下。暇则焚香*,观书临贴,意趣超然,著有
《心亭亭居诗存》、《文存》、《笔记》等书传世。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农历十二月,林召棠逝世于家,终
年87岁。

陈兰彬
(1816~1895年)字荔秋,黄坡镇黄坡村人。 22岁
以优行贡京师,清咸丰元年(1851年)中顺天举人,咸丰三年中
进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纂修,后改任刑部后补主
事。咸丰十年,因母病告假返乡,在同州主讲高文书院。并倡议
捐资重修该书院,以弘扬文教,培育人才。
清同治二年(1863年),陈兰彬回京受命清理积案,昭雪不少
冤案。后又因黄河泛滥成灾,奉命大名府赈济,营救大批灾民。并
亲自到黄河两岸考察,研究治河要诀,写成《治河刍言》8卷,提
出恨治黄河的积极主张。
清*为培养军事人才,学习外国技术,决定于清同治十一
年(1872年)开始陆续选派幼童4批共120人赴美学习,是年八
月十一日,任陈兰彬为监督、容宏为副监督,率领第一批学童30
人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不少学生勤奋学习,
几年后就读完小学、中学而入大学。锻炼成才的如詹天佑。伍廷
芳、唐绍仪、梁敦彦等人,如詹天佑学成归来后,对我国铁路事
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兰彬在美期间,被委古巴专使,往古巴调查了解古巴华侨
受奴役、迫害、**、鞭答、生活无着等情况,向清*提出详
细调查报告。次年与古巴殖民者西班牙当局交涉谈判,结果签订
了改善华工待遇的《古巴华工条款》,解决华工不少痛苦、人身自
由和合法权益问题。
清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任命陈兰彬为驻美国、西班牙、
秘鲁三国公使。在任期间,继续深入了解侨工情况,关怀侨胞工
作生活,多次向侨居国交涉。*,以保证华侨利益,深受华侨
爱戴。光绪七年奉诏回国。
陈兰彬历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资
政大夫,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兼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还任驻
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等职。
晚年告老还乡,主讲高文书院,先后纂修《高州府志》24卷。
《吴川县志》10卷、《吴川风俗志》1卷、《石城县志》10卷;还著
有《毛诗札记》、《使美记略》、《使美百咏》。《治河刍言》、《泛搓
诗草》、《重次千字文》等诗文集。
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十二月十四日,陈兰彬在家逝世,终
年79岁。

李士芬
(1887~1928年)振文镇边村诵村入。1925年投身
革命,积极参加农民运动。1926年初加入中国*,被选为县
支部委员,并任吴川县农协会筹备处筹委,负责农运工作。1926
年3月15日,率领振文农民数百人举行反“三捐”(即蒜头捐、
蒜串捐、壳灰捐)**,积极开展反对官僚地主土豪劣绅的
斗争,最后取得全部胜利,后被任命吴川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率
领常备队40多人和不脱产的预备队伍,白天协助工纠缉私,晚上
打土匪。1927年,“4·12”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15”
*右派广州开始大屠杀共严党人和革命群众,不久*右
派在南路也进行清党运动,南路的*党组织撤退到广州湾赤
坎,成立“南路革命委员会”,李士芬当选为委员并被正式委任为
吴川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组织一支300多人武装队伍,举行暴
动,在山圩、斗门一带与*反动派军队打迂回战1个多月,杀
伤不少敌人,缴获大批武器*,后因敌众我寡,武装力量悬殊。
牺牲惨重,最后剩下10多人分散活动。
1928年10月15日,李士芬在振文独竹村被捕,11月15日
在黄坡英勇就义,终年41岁,1959年3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炎
(1902~1945年) 又名巨炎,字光中,塘缀镇樟山村
人,*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出生于越南海防。民国初年随父
归国,在村中读过私熟两三年,旋即到广州湾当工人。20年代初
参加粤军,大革命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特务长,排长、营长等
职。1931年任十九路军旅长兼副师长,代理师长职务。在蒋介石
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中,张炎为援救被红军包围的
十九路军总部和蒋鼎文第九师,率部对红军作战,结果全师死伤
了2/3。从此,吸取教训,发誓不再参加*内战。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1931年2月30日,张炎接到十
九路军总部命令,即率部开赴上海参加抗战,先后在吴淞,庙行
战役中,浴血奋战,重创日军。
1933年福建事变前夕,张炎接任*独立第四十九师师
长。福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成立后,任第四军军
长。福建人民*失败后,蒋介石曾委任他为第七路军副总指挥。
不久,他偕夫人郑坤廉出国考察欧美和苏联等国。
1936年秋回国。“七·七”事变后,张炎回到广东,被任为广
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2月,
在梅录成立第十一区统卒委员会,提出“抗战利益高于一切”和
“保家卫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口号,与*合作,共同
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0月接任广东省第十一区游击司
令,深感力量不足,亲自往香港与*组织联系,要求帮助解
决干部问题。廖承志等同志接受他的请求,由*广东省东南特
委派了一批干部到高州,帮助张炎开展抗日工作,1939年3月,张
炎担任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致力整军武,励精图治,依
靠*员和进步人士,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真诚与共
产党合作,使高州六属出现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张炎的爱国行
动,引起*当局的嫉妒,1940年6用被迫辞职。
1944年广西会战前夕,张炎被委任为*第四战区中将参
议,派回广东南路视察,发动民众抗日。g月回到吴川,与*南
路特委合作,发展地方抗日武装。由于*消极抗日积极反
共,迫使他举行武装起义。 1945年1月14日,张炎、詹式邦(曾
任吴川县长。当时任电梅吴挺进司令)率所部700多人攻下吴川
县城塘缀。当即得到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大力支持,共同解放吴川
全境。张炎将起义部队改编为高雷人民抗日军,张炎任军,詹
式邦任副军长,公开宣布拥护*的抗日主张。
张炎起义,轰动了广东南路,*当局惊惶失措,他们集
中优势兵力围攻吴川。 1945年1月下旬,张炎率所部向廉(江),
化(县)转移,在化具中桐与人民杭日游击队会师,共商抗日大
计,决定攻下廉江塘蓬后,挥师粤桂边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2月
1日,张炎部队在廉江灯草村遭到*顽固派的军队袭击,起义
受挫。张炎带着10多个随从人员人广西找李济琛、张发奎联系。
3日在博白英桥圩被当地顽军逮捕。3月22日,玉林专员梁朝玑
执行蒋介石命令,将张炎杀害。张炎英勇不屈,慷慨就义。

李汉魂
(1895~1987年〕 字伯豪,号杰华,又号南华,中
山镇岭头村人。*抗日爱国将领。小时在家读书,曾肄业广
东高等学堂法科专业,后又改考广东陆军小学第六期及武昌陆军
预备学校第二期, 1916年转入保定军校第六期,1919年毕业。他
早期参加同盟会,后参加中国*。
保定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阎锡山部任见习军官,后因
病回乡,在吴川中学执教。不久到粤军第二师担任排长。连长、营
长等职。
1925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下,广州国民*成立,驻
粤各军政编为国民革命军,李汉魂在李济琛的第四军第十二师任
参谋长,跟随师长张发奎参加东征陈炯明,南征邓本殷的战斗,为
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贡献力量。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罕汉魂改任第四军第十
二师三十六团参谋长。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及围攻武昌等几次
重大战役,11月回师武汉休整,李汉魂升任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
立国民*,与从广州迁到武汉的国民*相对抗,造成分裂局
面。第四军扩编的部队已分为两派,拥蒋的陈铭枢到上海去找蒋
介石,赞成反蒋的张发奎则投靠汪精卫,为巩固武汉,扩编成立
二十五师,李汉魂升任该师少将副师长。是年4月,武汉国民政
府继续誓师北伐讨奉,李汉魂首战河南上蔡城战役胜利,又在临
颖阵地,攻溃奉军,进占许昌、开封,俘获奉军师长富双英。胜
利回师武汉,被提升为二十五师中将师长。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周恩来、朱德等举行八一南昌起义。
3日,起义军南下广东,李汉魂随张发奎尾追至赣州。9月,取得
李济琛同意,再率部回广

苏州有哪些名人???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吴地,教民农耕,三以天下让,号为至德,堪称吴地文化的开化之祖。

春秋时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将北方儒家文化传播吴地的第一人,世称“南方夫子”。

孙武,齐景公时齐国贵族,因齐国内乱而奔吴。著就《兵法》十三篇,帮助吴王阖闾南服越国,西破强楚,争霸中原,号称“兵圣”。

三国

陆绩(187—219),字公纪,天文学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专著《浑天图》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怀橘遗亲”,为官卸任“载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为后人楷模。

两晋

陆机(261—303),字士卜如衡,文学家。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与弟陆云并称“二陆”。20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论著。他的《平复帖》被誉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张僧繇,梁天监至大同年间大画家。擅长人物及佛教画,所绘佛像,自成样式,有“张家样”之称,被雕塑者取作模范。亦精绘肖像,作风俗画,尤善画龙,曾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故事。僧繇作画,骨气奇伟,“六法”精备。用笔多依书法,有意到笔不到之妙。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中国古代画家“四祖”。

陆探微(?~约485),著名画家。画学东晋顾恺之法,画史上常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平生爱画古圣贤肖像,骨秀神清,严正生动。后人谓其画笔迹周密,劲利如锥刀刻划,号为“密体”。亦工绘蝉、雀、马、猴,及绘捣衣、荡舟、斗鸭等,被誉为中国古代“画中四祖”之一。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文字训诂学家。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个,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书,解释颇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张贺模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书法家。能诗,长于七绝,与包融及贺知章、张若虚都有名当时,号称“吴中四友”。其书法以草书名世,所书“狂草”逸势奇状,潇洒豪放,连绵回绕,别具一格。人们尊为“草圣”。张旭嗜酒,常于大醉后呼叫狂走而后落笔,甚至以头发濡墨而书,酒醒后,自己都认为是神来之笔,不可能再写出第二幅,世称“张颠”。文宗时诏以李白诗歌、斐旻剑舞与张旭草书为“三绝”。

杨惠之,唐开元天宝年间(712~755)雕塑家。先学画,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法,后专攻雕塑,成为天下第一雕塑手,与“画圣”吴道子齐名。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与神情特征,生动传神,对后世塑像艺术影响甚大,被尊为“塑圣”。昆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吴县角直保寺圣罗汉像相传出自其手。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洛阳人。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马郎中任苏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宾礼儒士,顾况、刘长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辈,与之酬唱。其性高洁,以清德为唐人所重,号称“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得建安风韵。著有《韦苏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宝历元年五月任苏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离任。任苏州刺史时,勤政除弊,主持修筑苏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于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后人纪念他,与西湖之堤同称之为“白堤”。他离任苏州时,百姓啼哭相送,刘禹锡赠诗云:“姑苏十万户,皆作婴儿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长于诗,多至数千篇,在苏州时也有歌颂姑苏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诗歌。

陆龟蒙(?—876),字鲁望,唐代长洲县人。隐居甫里(今吴中区角直镇),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不喜与流俗交,虽造门不肯见。他生活清贫,一面亲自下田耕作,一面读书论撰不辍,史称“乐闻人学,讲论不倦”。他擅长诗文,与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负盛名,人称“皮陆”。所作诗多写闲适隐禅弊缓居生活,写景咏物为多。所著《耒耜经》,是研究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文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景佑元年(1034)知苏州时,大水成灾,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导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农业生产。他在苏州还创设郡学,成为苏州有学之始。范仲淹工诗词散文,善书法。文章阐述其政治主张,词多写塞上风光,风格较为明健。其《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凝聚了范仲淹毕生心志,成为激励后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号北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著名诗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学士名义出使金,不畏*,敢与金主力争国权,终于不辱使命,全节而归,受到当时南宋朝野的称颂。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筑“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家”。其《田园四时杂兴》诗60首,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尤为突出。他撰写的《吴郡志》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苏州地方志乘。



高 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县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属吴中区角直),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同以诗名,称“吴中四杰”,洪武五年(1372)苏州知府魏观以张士诚府重修府治,被谗受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而被腰斩于南京,年仅39岁。其诗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况 钟(1383—1443),字伯律,号龙岗,别号如愚。江西靖安县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苏州知府。在巡抚周忱的支持和协助下,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削减高额田赋,减轻人民负担,兴修太湖水利,设置“济农仓”,清理历年积案,维护社会治安,发展教育,培养选拔人才等,苏州人民把他比作“青天”。况钟因丁忧、考满,三次离任时,苏州府先后有十三万五千余名群众*,请求夺情起复和留任。明正统七年(1422)十二月卒于任上,享年60岁,“郡民罢市,如哭私亲,七邑绅耆人等俱奔赴哭奠。邻群苏、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络绎弗绝”。

蒯 祥(1398—1481),字廷瑞,杰出建筑大师,北京明故宫设计者。吴县香山(今属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父蒯福“能大营缮,永乐中为木工首”。永乐十五年(1417),蒯祥参加北京宫殿的设计和建筑,被任命为“营缮所丞”。正统年间(1436~1449)负责重建皇宫三大殿及文武诸司。天顺末年(1464),又主持规划建造裕陵。精尺度,擅长榫卯技术,被誉为“蒯鲁班”。

吴 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书法家,长洲县(今苏州)人。少时勤奋好学,“好古力学,至老不倦。”善诗文,为当时文章领袖;擅绘画,尤长书法。平生学宗苏轼,书法亦酷似东坡。好藏书,且多亲手抄录。故居在苏州城区乐桥西尚书里。其待人宽厚,讲人情,重友谊,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卒于任,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沈 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著名书画家、诗人,“吴门画派”创始人。长洲相城人。擅画山水,初得法于父沈恒吉、伯父沈贞吉,兼师杜琼、赵同鲁;后学宋元,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吴镇、王蒙尤有心得,并能融会变化,自成风格。与其学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居其首。书法学黄庭坚,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其诗、书、画,被时人视作“神品”,称之为“三绝”。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著名书画家。少与张灵相善,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29岁中乡试第一,次年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狱。后游历名山大川,致力绘画,*画为生。生性不羁,常用“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后皈心佛教,自号“六如”。擅画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兼学元人。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画苑,被称作“明四家”,又善书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同为明代中期的中兴书法家。诗初多秾丽,中年学刘禹锡、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誉为“吴门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年又号拙叟。文学家,吴县东山陆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乡试,明年会试均第一,廷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王鏊秉性耿介,与宦官刘瑾势力斗争,与大学士李东扬力救被刘瑾加害几死的崔璿、姚祥、张玮、韩文、刘健、谢迁、杨一清、刘大夏等官员,得以免死。但终因刘瑾专横,祸流缙绅,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归。辞官返里后,蛰居东山14年。其间廷臣交相荐举,终不再出。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纪闻》、《震泽编》、《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于家乡,墓表坊上镌有唐寅书“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对联。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号枝山、枝指生,长洲县(今苏州)人。著名书法家。5岁能书径尺字,9岁能诗。稍长,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当众疾书,思若涌泉。青年时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等交游,世称“吴中四才子”。工书法,擅直、行、草、章;尤长草书,名动海内。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天下书法归吾吴,而京兆允明为最。”有“明代草书第一人”之誉。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著名书法家,长洲(今苏州)人。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并常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相切磋。工行、草书,有智永笔意,大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推为第一,亦能隶书。擅画山水,师法宋元,多写江南湖山庭园和文人悠闲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早年所作多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粗细兼备。亦善花卉、兰竹、人物。亦能诗,宗白居易、苏轼。以诗、书、画“三绝”兼擅,驰誉艺苑,名满天下。沈周、唐寅死后,推为吴门画坛领袖。

魏良辅(1502—1583),字上泉、尚泉,太仓州人,昆曲“水磨腔”创始人。他早年习北曲,经过十年潜心研究,在原来流行吴中的南曲声腔基础上,研制成既保留南曲纡徐回环的特点,又兼收北曲雄健刚劲风格的新昆山腔,被后人誉为昆曲的“鼻祖”、“曲圣”。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著名文学家、戏曲家。长洲县(今苏州)人。少有才气,惜怀才不遇。冯梦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还编有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笔记《古今谭概》等,并改写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戏曲创作有传奇剧本《双雄记》曾修改汤显祖、李玉、袁于令等人作品多种,合称《墨憨斋定本传奇》。另外还著有《春秋衡库》、《春秋指月》、《别本春秋大全》、《智囊》、《智囊补》、《七乐斋集》、《情史》、《笑府》等上百卷。兄梦桂、弟梦熊皆有名,称“吴下三冯” 。

文震亨(1585—1645) ,字启美,长洲人。造园艺术家。文徵明之曾孙。其造园专著《长物志》12卷,阐发了独特的造园理论,认为园林必须内外配合,融合直接和间接的各种有关要素,方能形成综合之美。

李 玉(1591—1671;一说1596—1676),字玄玉,一作元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为“吴县派”戏曲作家领袖。明亡后,专事剧本创作。与毕魏、朱素臣、张大复等相友善,研究曲调,从事戏剧创作,形成“吴县派”。作有传奇40余种,今存《一捧雪》、《*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麒麟阁》等18种,剧作为戏班所争演。又编订《北词广正谱》,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金圣叹(1608—1661),本姓张,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名喟,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长洲(今苏州)人。明诸生。颖敏绝世,奇才横溢,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生性不羁。好饮酒。能文善诗,绝意仕进。善衡文评书,议论发前人所未发。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与《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他将《水浒》七十回以后的情节全部删除,并续上他写的“梁山泊英雄惊噩梦”作为全书的结局。清顺治十八年(1661),金圣叹与一些秀才于顺治皇帝治丧期间,控告县官贪污仓粮,酷刑逼税杖毙乡民的罪行,遭巡抚朱国治镇压,逮捕诸生5人,金圣叹等又与一批群众哭于文庙,以示*,朱国治又以大不敬罪逮捕金圣叹等13人,是为“哭庙案”。



毛 晋(1599—1659),字子晋,号潜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书家。毛氏汲古阁前后收藏书籍8400余册,并聘请各方名士精心校勘出版,40多年时间里,毛晋刻书共600多种,为中国古代出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流传下来的毛刻本,至今为学者珍视。

孙云球,字文玉,号泗滨。原籍吴江,迁居长洲。明末清初光学家。他除了研制出近视镜、老花镜外,还制成了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留给后人《镜史》1卷,对后世光学仪器和眼镜的*技术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

叶 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吴县人。著名医学家,中国温病学说主要创始人、奠基者。世居苏州阊门外下塘上津桥,世代业医。叶桂继承家学而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著《温热论》,倡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和治疗方法,为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其临床处方精简,用药配伍有独到见解。尤擅治奇经、脾、儿科等病,曾有“天医星”之誉。与薛生白、缪遵义合称“吴中三名医”。

毛宗岗,康熙年间长洲县人,字序始,号子庵,清初小说评点家(批评家)。其父毛纶,字德音,晚更号声山,有文才,曾评论过《琵琶记》、《三国演义》,称《琵琶记》为“第七才子书”。毛纶晚年双目失明,毛宗岗继承父业,评刻《三国演义》。毛氏父子对罗贯中原本重新加以修订,整顿四月,修订文辞,削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使之更加紧凑畅达,成为至今流传的120回本,为小说流传及价值的揭示作出了贡献。

王周士,元和人,清评弹艺人,善说《白蛇传》、《游龙传》。乾隆南巡时,奉召至御前弹唱,赐以七晶小京官之冠,并随驾回京,在南府中供奉,以说书游公卿大夫间,名著京华。病乞归乡后,在苏州创建光裕公所(后称光裕社)。

惠 栋(1679—1758),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著名经学家。原籍吴县东渚,后迁居苏州城区元和县境,故又作元和(今苏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龙,故居在东渚砚溪,故自号砚溪。后徙苏州葑门冷香溪侧,宅有红豆树,故又号红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惠栋传祖、父之学,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评赡博识,集“吴派”经学之大成,为“吴派”经学的奠基者与领袖。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初学诗于吴江叶燮。中年以前授徒为生,并以诗名。曾筑屋居木渎山塘街,著书作述,后归居苏州城区。曾为乾隆帝校《御制诗集》,深受赏识,称为“江南老名士”。其论诗主“格调说”,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也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其诗学深邃,曾选编《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辨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为研究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著作。

薛 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晚号牧牛老叟,著名医学家。吴县人早年学诗于吴江叶燮,博学多才,不求闻达。善诗,工画。尤精于医,长于温病,与叶天士齐名,为温病大家。临诊多奇验,治学不拘成说。其《湿热论》系探索研究湿热病之力作,条分缕析,深切详明,与叶天士《温热论》齐名,堪称阐发湿热、温热病的姊妹篇。

吴大澄(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清末学者,书画家、金石学家、古文学学家。吴县人。善书画,工篆书,精于金石学与古文字学。著《古籀补》、《古玉图考》、《字说》、《权衡度量实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愙斋诗文集》等。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后寓居苏州。著名学者。以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古文经学,诸子学见长。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三书,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校正误文,发明古义,为士林所推重。又擅长诗词,旁及小说、戏曲;亦工书法,尤长篆隶。其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为其86岁病逝前4月所书,雄浑刚健,被奉为翰墨之宝。

沈 寿(1874—1921)女,初名云芝,字雪君,后名寿,晚署雪宧。杰出的苏绣艺术大师。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974.9.23)生于苏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学刺绣。8岁绣制“鹦鹉图”即显露了她的艺术才智,得到亲友们的称赞。光绪十九年与余觉结婚。余能诗善画,夫妻画绣相辅。沈精心绣事,创造出近10种新的针法。其绣品押印题识,署“天香阁”三字,为士夫争相购藏。宣统二年(1910)绣制的《意大利王后爱丽娜像》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一等奖。民国4年,沈寿借鉴油画稿所绣的《耶稣像》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

顾颉刚 (1893—1980) 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著名历史学家。吴县(苏州)人。早年就读于长元吴高等小学堂,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民国9年(1920)毕业于北京大学。20年代,他提出了有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编纂出版了《古史辨》,轰动了整个史学界。先后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校点工作,为整理出版这两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巨著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草桥中学,先后在苏州干将坊言子小学、角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鸟语兽言》,短篇小说集《膈膜》、《水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圣陶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小说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三集》、《邻居》等,以及《十三经索引》,与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话》等。

颜文梁(1893—1988),字栋臣,吴县(苏州)人。著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自小随父学画,曾任振华女中、吴江中学、太仓省立四中、苏州第二女师、苏州第一师范图画教员。民国11年与胡粹中,朱士杰等人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后赴法国,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留学。回国,仍任美专校长,并兼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代主任、浙江之江大学、上海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开创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雅思无忧网为您准备的访问雅思无忧网(https://www.yasi.cn/),了解更多雅思考试新消息,新动态。

雅思培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标签 - 专题
  鲁ICP备18049789号-14

2022雅思无忧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