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雅思无忧 > 出国留学 > 正文

日本立命官大学留学费用 周恩来小时候的成长故事

更新:2023年08月12日 15:09 雅思无忧

雅思考试主要是通过对考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英语能力的考核,综合测评考生的英语沟通运用能力,实现“沟通为本”的考试理念。对于雅思考生来说,也有很多考试难点和政策盲区需要帮助解答。今天雅思无忧网小编准备了日本立命官大学留学费用 周恩来小时候的成长故事,希望通过文章来解决雅思考生这方面的疑难问题,敬请关注。
日本立命官大学留学费用 周恩来小时候的成长故事

周恩来故事

一九四八年七月三十日,在西柏坡村,倾盆大雨从中午一直下到夜间。晚上十一点钟,周恩来正在灯下批阅文件。警卫员前来报告:“附近工人住的两孔窑洞塌了,有五个人被埋在里面,其中有四个工人和一个理发员。”这时,大雨下得很猛。周恩来立刻提起马灯,手拿铁锹,冒着风雨赶到现场。他老远就问:“怎么样,人救出来了没有?”一听说土层太厚、大家还在挖,他就把身上的雨衣脱下往后一扔,拿起铁锹挖起来。一边挖,一边高声说:“同志们快挖吧,一定要把我们的同志救出来。”他指挥一部分人突击挖土,一部分人迅速准备担架,并派人去叫医护人员,以便争取时间,把人救活。终于,四个工人死里逃生。周恩来穿着湿透的衣服,把现场看了看,再去检查别的窑洞。
第二天,为事故中唯一的死难者理发员举行了追悼会,周恩来写了挽幛,还致了悼词。
(高生)
一一九、中秋还梨
一九四八年在西柏坡周恩来住的院子里有一棵梨树。中秋节前后,鸭梨熟了。有时风刮掉一两个梨,他让警卫人员拾起来,送给房东。房东阎中云为了让首长吃鲜梨,故意不摘。周恩来就和警卫人员一起动手把梨摘下包好,给房东送去。房东逢人便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领导人。”
(高生)
一二○、当泥瓦匠
在西柏坡,周恩来了解到村里有几户贫下中农的房屋破漏,下雨时,水能流到炕上,他就组织二十多个工作人员成立“维修组”,深入到户,帮助群众修理房子。在一次修理房屋时,周恩来来了,他先看了看房子情况,然后卷起袖子,当上了泥瓦匠。他和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谈家常;问人们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睡好。中午开饭时,老乡给周恩来端来了香喷喷的烙饼炒鸡蛋,可周恩来没吃,却随手从旁边的筐子里拿起个玉米饼子吃起来。
(高生差链)
一二一、夏收背麦
一九四八年,在西柏坡,周恩来和干部们参加夏收,他穿着一身褪了色的军衣,握着镰刀,干得浑身是汗。休息时,他还给大家宣传革命道理,讲革命故事。只要他来了,麦田里就欢声阵阵,笑声一片。麦子割完后,要往场里运,从小滩地到麦场有一里多路,周恩来见大家用肩挑,他也扛起一大捆,大家看到周恩来汗流满面、湿透的衣衫贴到了身上,怕累着他,再三劝他不要再扛了。他笑着说:“干点活好哇!你们不是天天在干吗?”
(高生)
一二二、小事关情
那是在一九五○年,有个小服务员比较顽皮,周恩来外出开会时,他便在总理办公室闹腾起来,把茶几上的玻璃板也给打碎了。值班人员发现后严厉批评了他,并打算把他调离工作岗位。周恩来回来后知道了,为那个小服务员打圆场说:“小孩子嘛,不懂事,何必计较”。还有一次,周恩来乘车回西花厅,正巧一位年轻服务员骑自行车从树荫下急驶而来,在拐弯处险些与他的车相撞。服务员急了,双手捏死了闸,结果连人带车翻倒在地。周恩来见状急忙下车,上前把摔倒的服务员扶起来,关切地问他摔伤了没有?左看右看没有问题,才回到车内。直到几天以后,他还记挂着这件事,向人询问这位服务员的情况。
(李华民)
一二三、何必留须
一九五一年春,周恩来因病要到大连去休养。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让周恩来行动方便,真正能得到休息,就建议他暂时把胡子留起来,好让人们认不出他。消帆他听罢,哈哈大笑,说:“我是总理,是人民的勤务员,怎么能把我和群众隔开呢?!”来到大连后,周恩来利用这次机会到旅大各医院慰问志愿军伤病员,到附近参观,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养病期间,大连、旅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李华民)
一二四、十个儿女
有些人不能够理解,周恩来夫妇无儿无女,何至生活得这样清苦?留下钱做什么?一九五二年,周恩来在上海接见童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表姐龚志如的时候,曾和她作过一次长时间的谈话。龚志如曾提到:“虚桥孙可惜你们没有儿女。”周恩来马上回答说:“谁说没有?我们有十个!”说着,伸出五个指头,翻了一翻,并用目光征求邓颖超的支持。邓颖超含笑点了点头。周恩来接着说:“十个!全是烈士的后代!全部由我们抚养和负担。”其实,就人们所知道的,由周恩来夫妇抚养大的烈士子女,又何止十个呢?!他们夫妇从来都把这些烈士遗孤看成是自己家庭的成员。
(李华民)
一二五、挤车体验
一九五四年的一天下午五点多,周恩来对秘书说:“群众反映现在北京市公共汽车拥挤得厉害,上下班要在路上浪费一、两个小时,今天咱们去乘公共汽车,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告诉保卫部门。”在北京图书馆汽车站,周恩来等群众都上去了,才最后上了车。果然车上很挤,没有空座,他往里走了几步,手握住吊环,站在了中间。人们在拥挤中顾不上东张西望,汽车行驶了两、三分钟后,站在他对面的一个乘客才大声叫起来:“哎呀!这不是总理吗?”“总理?”“总理?!”车厢里立即活跃起来。人们纷纷让座,周恩来坚决不坐。他挥动双臂一个劲地劝大家坐。一个乘客握住他的手问:“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恩来笑着回答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接着,就和乘客们攀谈起来,问他们的姓名,都是哪个单位的?住在什么地方?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时间?下了公共汽车,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北京城转了大半圈。回来后,周恩来立即将有关领导同志找来,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制定如何解决公共汽车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他还指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如有条件的话,都要用大车接送职工上下班。
(李华民)
一二六、夜送雨衣
一九五五年七月的一天深夜,周恩来还在紧张地工作着,突然下起了大雨。不一会儿,邓颖超来到警卫战士站岗的地方,手捧雨衣亲切地对战士说:“总理让我给你送雨衣来了,快穿上吧!”接着,邓颖超又说:“总理让我转告你,打雷下雨,不要在树底下站岗,那样有危险。”警卫战士接过雨衣,望着周恩来窗前的灯光,望着邓颖超雨中离去的背影,热泪滚滚而下。
(李华民)
一二七、息息相关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间,广西省一些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一些干部对救灾未采取有力措施,饿死五百多人。周恩来听了这一事件的报告后,心情极为沉痛,他说:“我们的国家制度所以优越,就是因为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我们的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必须与人民息息相关。不关心人民疾苦或者关心不够,那是绝对不允许的。听到这种事是使我们气愤的,不管它是局部、一省、一县,就是一件事,都应引起注意,都必须严肃处理。”
(李华民)
一二八、细话家常
一九五六年四月,周恩来观察了鞍钢几个大厂后,特意到鞍钢模范家属王秀兰家访问。傍晚时分,周恩来一进门,见王秀兰的爱人老杨夜班后还在睡觉,立即压低声音并回头示意后面的同志不要高声说话。王秀兰认出是周恩来,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赶紧要叫醒老杨,周恩来轻声制止了她。周恩来坐在炕沿上,喝着白开水,和这个工人家属象一家人一样亲切交谈着。他发现这个街道很偏僻,就问离商店有多远、针头线脑上哪儿*,吃水方便不方便;王秀兰说都方便,周恩来才放心。这时外面不少小孩扒窗看,周恩来就问王秀兰有小孩没有,王回答没有,周恩来说:“你知道,我也没有小孩,外面这些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好好培养革命后代。”并说:“你们街道干部做千家万户的工作,很辛苦,我要向你们学习。”他们亲切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一年后,省委负责同志到京开会,周恩来还问:“听说鞍钢王秀兰有病,请替我问候她有啥困难没有?”
(李华民)
一二九、访问工人
一九五六年五月的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周恩来来到了石景山钢铁厂工人宿舍,当时仅是山坡上的四排平房。周恩来首先来到动力厂一个钳工家里,小两口高兴地把周恩来迎进屋里。周恩来坐在床边,和他们叙家常。当他听说这个小伙子正在业余学校学习,就拿过课本,问他学到哪一课?“正学詹天佑这一课。”小伙子回答。“喔,这是我们中国伟大的工程师。”周恩来笑着说。又查看了小伙子的作业,夸他学得不错,鼓励他要努力学习。接着,周恩来又访问了一个业余教员的家。当他要到一个老工人家访问时,听说这个老工人上夜班,正在睡觉,他连忙摆手,并轻声说:“不打扰,不打扰,让他好好休息。”“周总理来到了铸造村!”消息很快飞遍了小小的工人村,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飞跑出来,看望周恩来。他们多么希望他多呆一会儿。
可是,太阳偏西,他就要离开了。工人们依依不舍地送行,周恩来俯下身子,把靠他最近的一个孩子举起来,慈祥地笑着。
(李华民)
一三○、试热降温
一九五六年七月,周恩来冒着酷暑,风尘仆仆来到上海进行调查研究。当他深入到一家钢铁厂的转炉车间观察生产情况时,看到炉前工人操作时汗流满面,炽热难当,就非常关切地询问车间负责人:“车间的温度有多高?”回答:“有四十多度。”周恩来马上提出疑问说:“我在夏天到过热带地区,那里的温度就是四十几度,但远没有你们这里这么炽热。”他随即指示:要关心工人的疾苦,改善工人的生产条件,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周恩来回到北京不久,国务院就向全国发出了《工业企业必须认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紧急通知,并督促各地迅速做好这项工作。各地工厂企业的防暑降温工作,很快得到改善和加强。
自己选吧~~

为什么要垃圾分类?

因为中国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窘境,而垃圾分类可使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减少三分之二,具体作用如下:

1、减少占并携地

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占地面积,减轻土地的严重侵蚀,还可以变废为宝,比如一个喝完的因拉罐,大家可以利用它*笔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2、减少污染

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污染环境,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

3、变废为宝

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消费环节产生的垃圾如果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消返题的最好途绝桥伏径。

扩展资料:

垃圾分类的原则

1、捆绑服务,注重绩效

在居民还没有自愿和自觉行动而居(村)委和*的资源又不足时,推动分类排放需要物业管理公司和其他企业介入。

2、因地制宜

各地、各区、各社(区)、各小区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回收利用废弃物的能力、居民来源、生活习惯、经济与心理承担能力等各不相同。

3、减排补贴 超排惩罚

制定单位和居民垃圾排放量标准,低于这一排放量标准的给予补贴;超过这一排放量标准的则予以惩罚。减排越多补贴越多,超排越多惩罚越重,以此提高单位和居民实行源头减量和排放控制的积极性。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垃圾分类

出国留学到底需要哪些流程!

以下是流程:

(1)凭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或其他户籍证明向户口所在地市、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领取2份《中国公民出国(境)申请审批表》;

(2)详细填写《中国公民出国(境)申请审批表》并提交单位或派出所的政审意见;

(3)交验申请人的身份证、户口簿或其他户籍证明,并提交影印件;

(4)提交4张申请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半身证件照(光面相纸)。一次性成像快照、经翻拍的照片或采用各种彩色打印机打印的照片不予受理。

(5)个人联系的自费出国留学,提交接收学校出具的入学通知书;通过合法中介机构联系的出国留学,提交该中介机构出具的统一格式的有关证明和入学通知书;

(6)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申请自费出国留学,须败枣则提交省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具的“自费留学资格审核证明”;

(7)出国学习宗教课程(含前往宗教院校学习)的,须提交省级以上宗教局出具的的同意证明。

留校考试

留学考试是学生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短期或者长期教育的必须资格考试。留学考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考试,如托福,雅思等。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适应国外的语言环境,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另一种是语言及综合学习岩缓能力考试,如学生到北美读本科需在托福考试的基础上,通过SAT或ACT考试,而到北美读研究生院或商学院需要通过托福考试后,完成GRE,GMAT或LSAT等考试。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察棚科-留学

周恩来小时候的成长故事

1、 周恩来 不满半岁时,叔父周贻淦病重。当时,周贻淦结婚不到一年,没有子女。按 中国封建社会 的传统习俗,“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所以,周贻淦心里很难过,还担心自己过世后妻子陈氏日后被家族当成外人看待。为了使周贻淦在弥留之际得到一点安慰,也使陈氏有所寄托, 周贻能 、万氏夫妇决定把儿子周恩来过继给他们。就这样,周恩来幼年时由守模搏茄寡的嗣母陈氏抚育,称陈氏为“娘”,称生母万氏为“干妈”。

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性格文静,才学出众,会书画,好诗文,有很好的修养。因为年轻守寡,陈氏从不外出,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对周恩来的抚养上。

直到陈氏去世前,周恩来几乎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她。陈氏对周恩来的要求十分严格。4岁时,陈氏就教他识字。5岁起,陈氏就送他进私塾读书,并取学名恩来,字翔宇。

2、1904年,周恩来一家搬到 清河县 (今清江市)外祖父家居住,在万家的家塾继续读书。陈氏常给他讲历史和神话故事,他所读的第一部小说 《西游记》 ,大概也是在这段时间内看的。

1914年10月,周恩来在《射阳忆旧》中写道:“幼时喜闻故事,凡有人能语余以奇闻怪事者,辄绕旦察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1905年,周恩来一家又迁入陈家祖居的陈家花园,在家塾中就读。

此后几年内,陈氏为了把周恩来培养成栋梁之才,每天黎明时刻,就把他叫起来,教他读《三字经》 《千字文》 《神童诗》《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中的一些篇章。陈氏还辅导周恩来阅读了外祖父家所藏的《西游记》《水浒传》 《三国演义》 《说岳全传》等小说。

3、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 锄禾 、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银腔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

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

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4、年少的周恩来,经常与在 奉天省 (今辽宁省)谋生的伯父 周贻赓 通信。通过字里行间的所思所想,周贻赓对这位侄儿的才学和品行十分欣赏。当周贻赓在奉天度支司(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俸饷科升任科员,生活稍稍安定后,便写信要周恩来到东北去,跟随自己继续读书。

1910年春,周恩来随同回家探亲的三堂伯周贻谦来到奉天省银州(今铁岭县),在他家寄居,并入银岗书院(初级小学)读书。

这年秋天,他移居奉天府(今沈阳市)周贻赓家,入新建的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 辛亥革命 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丁班学习,课程包括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英文、图画、唱歌、体操10门。

5、经过东北的磨炼,周恩来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更大的变化,是发生在他进入天津南开学校以后。因为与东北相比较,在天津可以接触到大城市的社会生活,可以呼吸到近代社会的空气,这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同去东北求学一样,周恩来转赴天津,也是得益于伯父周贻赓。1913年春,周贻赓工作发生变动,改任天津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周恩来随伯父搬到天津,住在 河北区 元纬路元吉里。

随即,他进入大泽英文算学补习学校补习功课,准备南开学校的入学考试。8月中旬,他顺利考入南开学校,19日报到入学,编入己三班(以后改为丁二班)。

在南开学校的4年的学习生活,使周恩来从各方面都成熟起来。由于伯父收入微薄,经济上有困难,他很少回家,平时利用假日和课余时间,为学校刻蜡版,抄写教学讲义,以补贴膳食费,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1914年8月20日,因家境贫寒又品学兼优,经老师推荐,他从本学年起,免交学费,成为当时南开学校少有的免费学生。

以上就是雅思无忧网为您准备的访问雅思无忧网(https://www.yasi.cn/),了解更多雅思考试新消息,新动态。

雅思培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 推荐文章
    标签 - 专题
      鲁ICP备18049789号-14

    2022雅思无忧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