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雅思无忧 > 出国留学 > 正文

留学台北大学费用多少一年 潘富恩主要经历

更新:2023年08月18日 18:51 雅思无忧

雅思考试主要是通过对考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英语能力的考核,综合测评考生的英语沟通运用能力,实现“沟通为本”的考试理念。对于雅思考生来说,也有很多考试难点和政策盲区需要帮助解答。今天雅思无忧网小编准备了留学台北大学费用多少一年 潘富恩主要经历,希望通过文章来解决雅思考生这方面的疑难问题,敬请关注。
留学台北大学费用多少一年 潘富恩主要经历

香港留学 修读双学位者需延期一年毕业

由于担心没法在大学四年内拿够必修专业学分,储迪(化名)所在的班级陆续有同学放弃了已进行一半的双主修专业。

储迪是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英语教育学系大四学生。与大陆一样,大一下学期,台湾的大学生也可以选择本专业之外的另一专业。最终,储迪将社会暨公共事务学系作为辅修学系,她本专业所在的班级近30人,含她在内共3人有选择辅修学系,另有3人选择双主修。

“双主修与辅修,主要区别在于要拿的学分不同。”储迪告诉笔者,她辅修的社会暨公共事务学系,要求辅修者需修满必修20学分、选修10学分;要求双主修的学生则需修满必修56学分,并参加计两学分的公共事务实习。而该系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是:必修58学分,选修至少42学分。

由于报名社会暨公共事务学系的双主修或辅修学生合计不超过10人,储迪与该系同学同堂上课、一起考试。若上课时间与本专业冲突,她只能放弃辅修的这门课,明年再修。“因为时间冲突太多,估计毕业时不能拿满双主修学分,我们班3位双主修同学中一人放弃,两人将转为辅修。”她说,否则她们可能因为修读双主修而延期毕业。

笔者发现,在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香港高校的本科双学位招生简章中都明确提出要求:修读双学位者需延期1年毕业。

“一般来说,双主修、辅修在大学四年内修完就不需要另外交钱。”储迪强调。按照该系规定,如果外系修读学生合计超过10人,将安排全部或部分另开班授课,这时才需要交学分费;如果延期毕业,还将视所余学分多拦庆蔽少,另交学分费或全额学杂费。

毕业之后,双主修学生将获得两个学位,这大致相当于大陆民间版的“双学位”。不过,他们只能拿到一本学士学位证书,题头为“某某大学学士学位证书”,正文是:“某某同学,某年某月某日生,于本校A学院某系及B学院某系修业期满成绩合格准予毕业,依‘学位授予法’之规定分别授予某学士及某某学士。”学位证书上不会标明“双主修”、“第二学位”字样。

笔者了解到,台湾2005年修正的“学位授予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大学双主修学生,修满本学系及他学系应修学分者,得分别授予学士学位。修读辅系者,不另授予学位。”而在相关“公务人员”抚恤规定中,亦有“给恤子女因选定双主修而延长修业期限,均不给恤”的条文。

那么,双主修拿到的两个学位,在报考“公务员”中有何区别呢?台北应届毕业生林厚勋告诉笔者,岛内差搜“公务员”考试共分初等考试、普通考试、高等考试以及特种考试四种,除技术型职位外,通常很少限制报考者的毕业科系。“一般只有学历的限制,如一些考试种类需大学学历才可报考。”他说。

此外,国外多所大学的双学位制度与我国的第二学士学位、民间版双学位均有不同。笔者从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留学的多名中国留学生处获悉,学生可在任意学年选择修读第二个学位,有的免学费,有的费用按学分或课程计。第二个学位通常由学生自主选课、随班上课,专业课学分要求、答辩要求与本专业学生相同。不少人要延期毕业才能修完。

“据我了解,在本科阶段选择双学位的人不多,一些人在将近毕业、没有课程压力后才全力修读第二个学位。要知道,德国的本科考试通过率和毕业率是非常低的。”在德国某高校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小林说,两个学位教学要求一致、效力相同,等级没有先后之分。

也有一些国外的大学并没有设立双学位制度。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官方网站的一个答问页面中,校方明确表示,为了扩展学生的视野,学校将以“Breadth”(拓展课程)代替“Double Degrees”(双学位)。

已在该校留学3年的中国留学生卢艺告诉笔者,Breadth类似选修课,学生每学期必须选1门本专业之外的科目。这些科目按难度分为三个等级,直到大学结束,所修的Breadth必须有两科高于第一个难度等级。所有课程也与本专业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

虽然没有专门设置双学位制度,不过,如果Breadth的学分能够达到授予学位的要求,学生依然能多拿一个学位。但尝试这样做的学生并不多。“你的确可以去简州拿两个学位,估计要用双倍的时间。”卢艺说,她修一个学位所花的时间就已经很多了。

日本留学一定要选择东京吗?

这个主要历型看个人意愿。

首先,是不是一定要选择东京这个问题需要看你的初衷/生活方式和理念/将来的目的。

这个问题类似于我大学要不要考北京上海是类似的问题。

日本人有“上京”一说,说的是来东京求生活,和北漂/沪漂类似的感觉,不过因为跨了国,所以情况上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底子里的概念是不变的。

现代社会学遇到的一个核心课题就是都市化,这个问题从芝加哥学派的诞生到现在一直在进化中,也产生了各种变化,在不同的国家的都市化进程中也是有不同的文化诞肢激猜生。

拿日本人来讲,几条人生追梦路径,有如《》的故事中,从大阪支店到东京总部,这是一条王道的金融银行的升迁之路,很明显反应了日本人对于王道工作路径的态度,往子会社和其他城市派遣基本就属于左迁了。不走学历路径的走设计师或者漫画或者艺能路径的也多的是从小城市往东京这一路打怪模式的挑战大魔王的路径铅州,本质上没有区别,哪怕是夜世界的一系,无论想成为女帝还是夜王,也是从其他城市慢慢一路打怪到新宿到到银座的这一条路径,可见无论黑白,无论学历路径还是风尘路径,最终东京将是一个终点,当然只是暂时的终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这就是日本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了。

对于留学而言,东京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当然比较特殊的一条路径是学术路径,也就是读了修士读博士,博士十年如一日的慢慢打磨学术之路和走大学院的教职之路,那么地方的帝国大未必没有出头之日,挤在东大和一桥以及早庆未必就机会多,这条路径比较特殊,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一条路径,能有能力和魄力去选择走这条路的并不多。

大手会社的说明会六七成是只有东京本社举行的,也就是说你最终还得在繁忙的学业的过程中不停的跑东京,其中有两三成确实京都/大阪区域也会有,离开了这两大片区域的话,就职机会就很少了,业界确实很多,不是大手的公司确实也很多,不过需要记住一个误区,不是说你想去中小会社中小会社就有外国人雇员的需求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没有国际业务的情况下最初就没有考虑过要招聘外国雇员,这是需求和实际应聘的一个不对称

庚子赔款,各国最终拿到了多少?

赔偿各国关平银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这项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各国的分配率以俄国最多,计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银行经收。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清*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计,将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在偿还该赔款时银价跌落,各国坚持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到1905年,镑亏积欠120万英镑(合银800万两)。4月26日清*为支付这项差额,向汇丰银行借款旦陪100万英镑,年息5厘,20年还清,本息合计1525000镑。以关税及山西省烟酒税厘金作抵,债票按97%在伦敦发行,市价 99%~103%。这项借款实际是庚子赔款的追加负担。
1909年起,美国将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缓付5年,德奥部分因战败取消,和俄国缓付部分,都拨作国内公债基金。1924年5月底苏联*声明放弃俄国部分庚款,于清偿所担保债务后,完全充作提倡中国教育款项。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并订立协议,充作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或充作外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发行内债基金之用。这种退回庚款的实际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组的管理委员会主持。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后继续利用庚子赔款选拔留学生。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随后,英国、俄国等国也有庚子赔款,也是用于教育,具体多少钱无法准确核实了。
以下是详细资料。
1900年,中国的庚子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匡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
《辛丑条约》中规定,清*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应得拿迟亮到其中的3200多万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据理力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消宽诚捕捉。这说明美*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于是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
1906年初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送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同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鼓吹下,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谘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实应赔偿”,内容包括美国出兵中国的军费赔偿及美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损失赔偿。
当时为什么美国人想用退赔的庚款办学呢?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国*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
1908年10月28日,两国*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同时,中美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于是,1909年6月,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1909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于10月份赴美。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
1910年8月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这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胡适,他当年考了个第55名。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校长。那一年开始公开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年,又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美国的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京*于1917年8月对德奥宣战,并停付庚款。大战平息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余额。退款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实业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这笔钱财发展军备,建立教育,遂速成为20世纪的强盛帝国。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模式,清华从创建伊始,在诸多方面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特别的优势和办学条件,也因此而有别于国内的其他大学。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梅贻琦治校在客观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学条件。国外的历史学家评论道:“清华其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 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4)这种观点虽暗含夸大美国所起 的作用之意,但基本还是公允的。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清华人”几近三分之一。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由于清华的经费来源较为充裕,使其办学亦有相当的自主性,这些条件又对治校方面自然产生一些影响,促进了清华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运行机制上逐渐地形成一套独立的、具有清华自身特点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体制和风格,乃至后来清华校风与学风的逐步形成,都与此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这种特徵较明显的反映出来的一个例证,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的学校风潮。其中,清华校长多次易人,竟有十几任之多,甚至出现清华几年没有校长,由校务会 议维持的尴尬局面。
美国用心良苦的教育计划,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赔款(胡适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 影响了后来者。
到了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而同时,美国人在中国建立了12所教会大学,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教会医院则出现了协和医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则资助了中国学者们的农村调查与考古行动。
1926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即派斯科塞尔来华制定该款使用细则。当时,胡适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方顾问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和]命成功后,苏俄*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包括退还庚子赔款中尚未付给的部分。俄国人在中国的特权也将取消,而所有这些的交换条件只有一个:北洋*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924年5月,两国签订《中俄协定》,其中规定退款用途,除偿付中国*业经以俄款为抵押品的各项债务外,余数全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由中苏两国派员合组一基金委员会(俄国退还庚子赔款委员会)负责处理。
法国庚款退还余额总数为39·158万余法郎,折合美金为7·555万余元。此项余额总数,按照协定自1924年l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继续垫借中法实业银行,作为该行发行五厘美金公元担保。而中法实业银行即以此项美金债权,充作四项费用之用:1.换回远东债权人所持之无利债券;2.办理中法间教育及慈善事业;3.代缴中国*未缴清之股本余额;4.拨还中国*所欠中法实业银行贷款。
1920年初,李石曾与蔡元培、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先生任董事长,蔡元培任校长。同年冬,蔡元培与先生再度赴法,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决 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
快给分

我大专毕业能申请去日本留学嘛?

我这里有三篇文章,看了就明白了

我的东渡留学日本之路

--------------------------------------------------------------------------------

.cn 2004/05/14 18:33 寄托天下

大四下,我由于种种锋禅原因走上去日本留学的路。一路在家人、朋友的帮助和鼓励下走过来,终于在6月底等到了文部省奖学金的通知。作为比较特殊的留学之路,我想应该留下一些记录给ddmm们参考,多一种选择应该是好事吧。

我PKU CS 99本,不会日语,无GT,我相信大家的条件都比我好。所以申请日本是相对容易的。我将去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在仙台。

要说明的是如果有GT,会日语,对你的申请是绝对有好处的。东京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有国际大学院的项目(即英语授课的研究生院),有T就可以申请。

我的申请过程可以分为或乱几个过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书写自荐信、联系对方教授、寄送申请资料、等待入学通知、办理最后的手续等等。

这份申请过程参考了zixia上terabit前辈的总结。一些网址在我的文集里有,有兴趣可以看看。

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申请去日本留学不同于申请其他国家,申请时直接与教授联系,奖学金和入学的相关手续也是在教授的帮助下进行。因此收集资料时主要是收集某个教授或者他所在的实验室的情况。

资料收集主要是在网上搜索各个大学的网址,然后检索相关学科实验室(一般指研究生层次),通过该实验室的网页获知这个实验室进行的研究是否具有先进水平以及自己是否感兴趣,还有实验室的条件以及教授的水平和知名度、教授的email地址等等都可以获得。

这样的寻找资料的工作越早进行越好,我比较晚开始,所以最后对实验室的情况没有怎么分析。建议大四上开学就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我觉得比较理想的实验室应该会有很多,分布在不同的大学中。一般来说把它们的相关信衫基档息整理出来,横向的进行比较,筛选,最后选出那么几个比较中意的实验室。同一所大学里不要有太多的选择,别超过3个,日本教授好像比较反感这样的陶瓷。选择时要综合比较大学、实验室、教授这三者。考虑大学因素时要看大学的排名(日本也就那么些还好的学校)、地理位置(包括所处城市的消费水平等等);考虑实验室因素时要看实验室的规模(人员的多少和实验室的大小等,别去有很多中国人的实验室,那里奖学金的竞争激烈)、资金情况(包括有无重点资金扶持等等)、硬件条件(网络环境、仪器条件、办公设备等)、项目情况(做什么项目?是否国际领先?该项目的发展如何?论文情况等等);考虑教授因素时要看教授的年龄(太老的就不好了,不保险什么时候退休,也有听说申请到一半的时候挂了的,嘿嘿)、知名度(知名度高的威望高的教授拿文部省奖学金的机会大很多)、发表论文情况。

这个过程一般有1到2个月左右就应该差不多了,我由于时间仓促,大概花了半个月,不过由于网格方向的实验室并不多,所以基本都骚扰了,呵呵。调查的手段除了互联网之外,还可以通过同学和朋友的经验、学术讲座(大四下就曾经有过我套的一个教授来PKU做讲座)。进行筛选之后,留下10-15个左右的实验室比较好。然后就应该准备给每一位教授发送留学申请的自荐信了。

2、写自荐信

第一次和教授联系,自荐信要注意简洁、客气、诚恳、真实。自荐信的内容最好直接写到email的正文中,不要使用附件(一般陌生人来的信带有附件是很少有人打开看的)。自荐信要短,内容无非是自我介绍:中国某某学校某某专业的学生,什么时候毕业,对教授的研究内容很感兴趣,有过什么研究经历,希望能到教授那里学习深造,但是不知道实验室是否接受留学生等等。具体到自己已经学习的专业课程和相应成绩单等更加具体的简历不要写在第一封email中。人家要是想要留学生,一般就会给你回信向你要更加详细的简历,不然你写的长篇大论看都不会有人看。另外,不要书写自己如何如何厉害之类的抬高自己的文字,看了只会让人反感。尽量写学术性的文字,以朴实无华为最佳。不要夸张,更不能弄虚作假(例如生编硬造top5,或者top1什么的,基本没有用)。最后,不要忘了适当的问候语,包括开始的"冒昧打扰"以及结束的"耽误您的宝贵时间、实在是抱歉"等等,虽然客套,但是也能体现自己的精神面貌。不要忘了在email的结尾最好还要加上"期待您的回信"等文字。以下是我的一封自荐信,仅供参考。

Dear Prof. XXX:

I am a senior student from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Peking University.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Parallel Computing and Grid Computing and I want to apply for Graduate Program in your University.

I have been a research assistant in the XXX group since XXX. My supervisoris Prof. XXX. During the time in XXX group, I have learnt a lot of parallelconceptions and technology issues. My own work in XXX group includes1) 12) 2Recently when I get familiar with Parallel Computing and Grid Computing, the research in your lab attracts me a lot. I have visited your homepage and I admire your research as well as your broad interests: Work under your supervising must be a very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I'd rather apply forXXX University for fall, 2003. Could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kindly reply. With Best Wishes.

Yours sincerely, Kircheis

3、联系对方教授

检查email书写无误的时候,就可以向那些第一步中筛选出来的教授发信了。尽量早,因为据我所知清华、哈工大、浙大申请日本的人都不少,所以晚了的话很可能教授已经答应了别的申请人,你的机会就少了。发出这些信之后,过了若干天,一般都是会有那么几封回信的。但是有的回信比较慢,或者有些干脆杳无音信(我套了12个教授,4个给我回信了)。这个过程中除了等待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别的事情。例如继续的调查实验室的情况等。如果很希望去的那个实验室的教授没有回信,则可以再给他发一封email确认一下他是否已经收到。这次一定要客气。表明自己十分迫切和认真的心情就可以了。如果仍然没有回信,一般也只能放弃。

在收到回信的那几个教授中,做出新的选择,这次记住不要太多。2、3个就可以了。不要有重点培养之类的想法,那样的话,到最后自己总要拒绝一些教授,处理不好的话虽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坏处,但起码以后的师弟师妹们申请的时候就比较困难了。

我大概在2月初收到教授的回信,然后最后确认了一个教授(也就是现在的教授),只和他联系留学的事情。当时我做出这个决定的依据很简单:教授回信主动提到帮我申请文部省奖学金的事情;教授的态度非常的和蔼,书信的语气很平和。所以最终确定了这个实验室。其他的几个教授虽然表示了兴趣,但是都向我强调日本消费如何之高,然我考虑经济问题。这种情况下这些教授多半是对你有兴趣,但手上没有文部省奖学金的申请名额。当然,如果真的对他的研究很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继续联系,说明自己的经济情况,请教授帮申请别的奖学金,日本有很多奖学金,种类不下200种,数额比较大的也有几十种,不过这方面的情况我不了解。

之后和教授的联系,教授通常要求你提供包括自己的简历、成绩单和国内导师的联系方式等等,都可以用email给对方。千万不要做假,整个过程中诚实是第一位的,不管联系成功与否,都不能说谎话。教授会根据你的简历和成绩单初步决定是否接收你,但是正式递交申请材料的时候还是要交学校出具的正式成绩单的。简历不要写得太罗嗦,主要写自己的专业情况,自己取得的成果(包括参加的相关科技活动等等),获奖情况。

对方向你要详细的简历的时候,就表明对方有意接收你了,这时候一定要权衡一下了,你只能在一个教授那里申请文部省奖学金(一旦发现在两个学校申请,你的奖学金就没戏了),所以这是最后的机会拒绝其他教授了。在教授确定要接收你,并且帮你申请奖学金的时候,就会把相应的申请表格寄给你了。

4、寄送申请资料

教授会向你提供的地址发送正式的申请资料。我是在2月中旬收到申请资料的。接下来,按照资料上边的要求一项一项的填好,然后再寄回去就可以了(这部分的所有文件来往最好都采用UPS/Fedex等,快而安全)。不要担心钱的问题,这样的申请过程可能是最省钱的一种了。前前后后花的钱加起来不超过2000RMB,包括体检、成绩单、翻译、公证、护照、签证、EMS、FAX还有打车的钱等等。

下面就我办各种手续的过程大致地说一下。文部省的奖学金的申请表格包括以下这些。它要求出具以下几项:成绩单、体检表、国籍公证、最终学校的毕业证明(未毕业的到院系开一份预计毕业时间的证明)、现在所在学校的系主任以上的推荐信、入学申请表、文部省奖学金申请表等。

1)成绩单:如果是上述的方法得到的申请材料,只需要办理一份成绩单就够了。但是考虑到万一需要,一般办理多一些成绩单,呵呵。

2)体检表:是要在和平里北街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行的,大概要花不到300块钱,一个星期之后取(今年我也听说有人是在校医院的)。要带上几张两寸照片。

3)国籍公证就是证明你具有中国国籍的文件,到燕园派出所取集体户口卡去南门的公证处办理就可以了,几天的时间。

4)预计毕业时间的证明在系里办理就可以了。自己写一份(最好打印)文件,上面写出某某学生,出生日期,性别于某某年入学,现在北京大学某某系就读,学制几年,于某年某月毕业。特此证明。需要系教务科的公章和系章。

5)然后找系主任或院长写一份推荐信,内容不要夸张,照实际情况写就可以了。只是走形式,作用不大,只要写一些套话就好。用英文书写。

6)申请表格:两张表,主要是个人资料。需要注意的是要写Proposed Study Program in Japan,表格上附有一下说明(State the outline of your major field of study on this side and the details of your study program on the backside of this sheet. This section will be us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election.)。所以一定要认真地看看教授目前的研究项目,可以尝试就其中一部分写出自己的研究设想。这里要多花心思,看看相关领域的论文,因为这可以说是科研上第一次让教授有机会了解你的能力,不要敷衍了事。

能否得到奖学金主要看教授的知名度,当然也和这些申请资料也有分不开的关系。据我所知,申请名额和最终的获得奖学金人数之比为1:1~2:1之间,一个系里所有申请人的材料到达后会由本系教授开会讨论,给申请人排一次优先次序,然后再提交到文部省。这样能比较早的知道你获得奖学金的概率,但是有的教授会告诉你你的次序,大部分不会。

所有申请材料一般要求在2月底之前寄到教授手里,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其间我数次骚扰教授,都没有任何结果。如果得到对方的答复是让你做好别的打算也不要灰心,我曾经被告知应该想好别的出路,但最终奖学金还是来了,这主要是日本人很严谨,没有最后的官方通知,通常他们不会告诉你的。

5、等待通知

这期间应该正好是大四下的腐败期,我建议大家尽兴去腐败就好了,不过如果不会日语就应该抽空学学基本的,有时间好好把英语练练,日本教授都很喜欢英语好的学生。如果对自己很没有信心的话,去找工作也不失为一个选择,不过最后很可能还是要违约的。

一般到6月中旬之后文部省的官方通知才会到学校,加上一些中间的办事效率问题,很可能到6月底才有消息。所以要耐心等待了。这段时间就疯狂刷信箱吧,呵呵。

6、后期手续如果收到了奖学金的通知,那么祝贺你,除非你不想去,不然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去日本留学了。

接下来教授会给你寄来住房申请表(日文表,如果不会的话可以让教授帮你填写)、机票申请表(文部省奖学金的获得者由日本文部省提供去日本的机票,时间在十月1-7号之间)、文部省奖学金通知书。前两个表格需要寄回给教授或者相应办事机构。

由于文部省奖学金的通知书通常到7月才来,这时候应该赶紧去办护照。签证对拿到文部省奖学金的同学们来说不会是问题,大使馆和领事馆都有一份名单,签证时只要带:

a)文部省奖学金通知及复印件一份

b)护照

c)两寸相片一张

d)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e)户口本复印件一份(或者户口迁移卡的复印件)

签证之后嘛,就是**东西,等着日航的办事机构打*让你去去机票。要注意的是托运行李只有20kg,最多也就超到25,所以大家要提前海运一些书之类的东西过去。

再之后嘛,那就日本见吧。

赴日打工=出国研修千余烟台人越洋上技校

--------------------------------------------------------------------------------

.cn 2004年04月20日07:56 大众网

3年挣回2.6亿目的仍不在此

烟台市奇山西街小伙金龙与10名伙伴,4月1日飞往日本。金龙对送行的朋友说,我到日本不光是为了赚几个钱,关键是上几年“劳动技校”,学语言、学管理、学人家的行为规范,为未来打基础。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对金龙他们的行为,烟台人大多称为“到日本打工”,其实严格地讲应该称为“出国研修”。这可不是找好听的说,因为依照日本法律,不准企业输入劳务,只许给国外培训技术工人。烟台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彭令告诉记者,烟台市目前在日本的研修生有1300多人,研修3年,每人至少收入折合人民币20万元,总计是2·6亿元。

王彭令介绍,研修生回国后,出路基本有3条:一是回来之后再上学。出国3年,基本熟悉了日语日常口语和简单的文字,回国后趁热打铁到外国语学院深造,比一般学生消化得快。毕业后再就业,就上一个新台阶。二是到语言对口的外资企业工作。国外企业在烟台投资的,最愿用他们的研修生。三是在国外挣下了本钱,学会了技术和管理,有了客户,回来自己发展。

今年烟台有8名大学本科生赴日研修。4月6日,在烟台大学6号教学楼,记者采访了陈锋等8位即将赴日本神崎电装研修的学生。陈锋是*党员、学生会主席,获得过省委宣传部、省高校工委、团省委、省教育厅等六部门颁发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学生奖。他说,本专业今年有207名毕业生,这一期共要8名研修生,报名30多人,选中了他们8个,很荣幸。日本神崎电装是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陈锋他们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学业特长、胶东半岛*业基地所需与日本“实践课堂”的最佳结合。

在被管理中体验管理

杨玲玲现在烟台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担任翻译,从山师大日语专业毕业后就在这个公司工作。2001年,烟台向日本派出17名研修生,杨玲玲带队,既和研修生们同样打工,又负责与国内公司的联络。

她说,我们在日本做的是餐巾纸机械化包装的后整理工作,可谓简单到家了,但这种简单的劳动,在日本的企业里管理严格有序,车间安静快捷,根本没有监工。社长为我们安排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鼓励我们学日语。如今,17名研修生中除一人和日本工友结婚外,16人大都在继续深造日语。

说话间,杨玲玲打通了北京的*,对记者说:“这位叫王旭铭,现在北京。”于是,记者进行了一次*采访。

王旭铭是牟平区农村青年,在日本高伟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做研修生,加工汽车零部件。回国后,被老板安排在该会社广州分公司,钱是没少挣。但后来,他觉得这样干下去日语就停顿在这个水平上了,便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深造。*里,王旭铭自信地说:“我回胶东应聘对口工作肯定没问题,现在北京找到了与汽车*业相关的公司。”

农家女成了外企总经理

4月7日,记者来到海阳工业园东莞路11号,这里是日本独资企业福井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是从日本归来的女青年李梅。一见面,她就高兴地拿出本公司的样品说,这些简单的针织品并不简单,是风靡日本的铜离子纤维护身保健织物。

李梅家在农村,1999年5月到日本福井县武生市做缝纫工。李梅说,到日本第一年,我没学过一句日本话。但到第二年,发现自己这样不适应,便随着去上日语课。但是,跟不上趟,听不进课,又愁又急。

幸好,公司附近就是市*,市*有供市民休闲的大厅,李梅愁得去散心,发现许多日本人拿着中国汉语书在向别人请教,于是就主动凑上去教他们汉语,与他们交流日语,再去课堂上课。就这样两年下来,她的日语口语长进很快,结交了一批日本朋友。

2002年5月,李梅回国,在深圳、香港的日本朋友给李梅打*,李梅前去看望,结识了现在的日方董事长并得其赏识。日方首期投资68万美元上进口设备,来料来样来订单,派来两名工程技术人员指导生产,让李梅干总经理。今年春节后公司开业,现已向日本发货5批。记者采访期间,看到李梅在车间与日本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指导生产,听到李梅用流利的日语和日方董事长通*。

本报记者 曲怀生编辑:杨姝(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日本使馆官员解读日本留学考试

--------------------------------------------------------------------------------

.cn 2004/06/15 14:55 海外求学

日本留学考试实施已有两年,日本的高校对这项考试成绩持何种态度?中国学生应该怎么参加这项考试?这些,都是准备赴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十分关切的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日本驻华大使馆一等书记官岩佐敬昭先生及留学咨询员和田广幸先生。

考试着重检验学生的基础能力

从2002年开始,日本实行了一项名为“日本留学考试”的新式考试制度,这项考试专门针对日本本土以外的外国留学生,有人把这项考试形容为日语“托福”。日本驻华使馆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日本有关方面之所以专门设立这项考试,是因为同欧美等国家相比,申请到日本留学的入学考试方法和手续太复杂了。在“日本留学考试”实施以前,日本各大学招收外国学生的选考方法,是要求他们到日本之后,首先通过日本语学校等日本语教育机构的日本语及其他科目的学习阶段,再通过自费外国留学生统一考试和日本语能力考试,才能正式进入日本各大学。这对外国学生来说,负担过重也耽误了过多时间,成为外国学生到日本留学的一个障碍,更使一部分人产生犹豫甚至打消了去日本留学的念头。为此,日本有关方面一直在研究一种能与留学政策相匹配,方便外国学生赴日留学的措施,实施“日本留学考试”就是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外国学生只要在赴日留学之前,通过了这项新的考试,就可以获得大学的入学许可,直接前往日本留学。

“日本留学考试”从2002年开始实施,每年6月和11月举行两次,以日本的国立大学为首,包括公立和私立大学,这项考试作为检验学生的基础能力目前还处在普及当中。从这两年的实施情况看,这项考试成绩目前正逐渐被日本各大学所接受,成为日本高等院校接收外国留学生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赴日留学的门槛是低了还是高了?

采取“日本留学考试”的一大好处,就是考点从只设于日本的东京、京都、福冈三地,增加到包括日本国内外的24个城市,拓宽了外国学生赴日本留学之路。然而,这项考试实施已有两年,中国大陆地区却迟迟未被列入“日本国外考场”的范围之内,中国学生仍要远赴国外参加考试,他们不得不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费用。那么,怎样才能方便中国学生参加这项考试?什么时候中国大陆地区也能设立考场呢?从目前中国学生赴日留学的签证情况看,去日本读语言学校的成功率愈来愈低,而申请去读大学又需要有这项考试成绩作为入学参考,这使得留学日本反而变得难了许多。

对此,日本驻华使馆的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日本留学考试”的考场主要设立在亚洲为中心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经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泗水)、越南(河内)、韩国(汉城、釜山)、新加坡(新加坡)、泰国(曼谷)、台湾(台北)、菲律宾(马尼拉)、马来西亚(吉隆坡)、蒙古(乌兰巴托)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设立了考场,中国大陆地区很快也会设立考场,现在日本使馆的有关官员正就这项考试的有关事项与中国的有关部门进行协商,估计不久就会有新的方案出台。

随着“日本留学考试”的逐步实施,这项考试日趋正规,制度也日趋成熟,有人开始担心,将来是否只有通过这样的日式“托福”考试形式才能得到赴日的签证?也就是说赴日留学的门槛是不是会因此而抬高?对此,日本驻华使馆的这两位官员表示,这项考试并不是针对所有去日本留学的人群,赴日留学的形式很多,比如说,有的去日本是先上语言学校再考入大学,有的是上短期大学、专科学校,也有的是上四年制的大学,有的是去大学的研究生院等等,现在所说的“日语托福”是专门针对希望考上日本大学的学生,对其他的学生并不适用。加之日本的语言学校、专门学校和大学的入学条件,招收标准各不相同,各个学校可依据各自的情况招收学生。因此,不会因为设置这项考试而使留日的门槛变高了。

如何评判考试成绩?

由于“日本留学考试”综合了对学生基础学科知识及日语能力的考察,于是其考试难度成为众多考生关心的问题。一年考两次,在试卷的难易上就会出现随机性,例如去年6月的考试就比上一年11 月的考试要难很多,有学生担心这样是否会在分数上吃亏,日本的高校是如何处理学生的这项考试成绩的,学校在录取学生时的分数是不是考试的原始分数?

日本驻华使馆官员表示,“日本留学考试” 的最终得分和英语托福考试的取分方法类似。这项考试2002年才开始正式实施,考试成绩在两年内有效,因为这种考试一年里要举行多次,在出题的难易程度上需要平衡。不过日本大学在参考这项考试成绩时,参考的是最终的得分而不是考试的原始分数,这里有一个变换的尺度,这种取分方法和托福考试非常相似。

确实,在每次的考试中,题目肯定是有差别的,考试的难易程度也很难完全一致,如果采用各次考试的原始分数作为最后的结果,就会出现不公平,所以日本的学校对留学考试采用“得分同化”方法,进行得分换算,就使得数次考试的结果具有相互比较的可能性,这样就会相对避免了试题的难易度对考生实际能力所产生的影响。

如何申请奖学金?

“日本留学考试”实施后,日本文部省还首次把自费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的申请与留学考试的成绩挂钩,开始实施预约奖学金制度。这项制度是如何操作的?实施两年来的情况如何?这项制度对中国学生获得奖学金是否也会带来便利和帮助?

对此,日本驻华使馆官员认为,日本的奖学金中很少有能够支付全部留学费用的全额奖学金,奖学金只是作为生活费或学费的补充。奖学金在手续上虽然分为“来日前”和“来日后”,但可以说大多数奖学金都是来日本以后才可以申请,考虑到日本奖学金的现状,在接受“日本留学考试”时就可以预约的“自费留学生学习奖励费”虽然具有很大的魅力,但只有成绩优秀的人才可以预约到这种奖学金,请大家一定要了解这项制度。由于目前中国大陆还没有设“日本留学考试”的考场,因此,中国学生还无法在赴日留学之前就申请得到留日的奖学金。

日本对外国学生提供的奖学金项目还是很多,但数额并不是很大,不能完全解决学生在日本学习期间的主要费用,中国学生在赴日留学之前要充分考虑留学期间的经济支付能力。如何申请“自费留学生学习奖励费”,请参阅本刊的有关文章。根据日本有关方面的规定,申请资格中没有年龄以及在日本的学校、专业的限制。目前中国学生申请奖学金主要是到日本之后,可通过本人就读的大学、短期大学、专门学校提出申请,将填写好的该项奖学金的申请表交给学校,由学校交给文部科学省。

选语言学校要多收集信息

目前中国学生赴日本留学以先到日本语言学校补习日语者为多,如何选择语言学校是中国学生关心的问题之一。对此,日驻华使馆官员就日本语言学校的现状,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特点,中国学生如何选择日本语言学校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忠告。

日本的语言教育机构是由财团法人日本语教育振兴会进行管理,这个协会成立于1989年,是专门管理以到日本学习语言的外国人为培训对象的日本语教育机构的。根据《日本语教育设施的运营相关标准》,协会要对这些机构进行审查和认定,日本语言学校通过了这个协会的认定后,日本法务省才能发给前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留资格认定书。据统计,被协会认定的日本语言培训机构在1991年时最多,达到463所,1991年后呈下降走势,1999年开始略有回升。在日本语言学校学习的人数在1992年的高峰期时达到35953人,后来一直减少,到1999后有所上升。目前在语言学校学习的外国学生约有3万余人,从学生的国别和地区来看,中国学生占70%左右、韩国人占了23%。中国和韩国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九成以上。从外国学生在语言学校学习的情况看,有65%的人完成了日本语言教育机构的学业后升入了高等教育机构,其中进入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学生占44.1%。

日本语言学校分散在日本各个地区,比较集中的地区是以东京、大

潘富恩主要经历


潘富恩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33年生,浙江温州人。曾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代表作有:《二程理学思想研究》、《吕祖谦评传》、《范缜评传》、《程颢、程颐评传》等,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新建设》等重要刊物上。
中文名:潘富恩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温州
出生日期:1933年
职业:大学教授
毕业院校:上海学院
信仰:中国*
代表作品:《二程理学思想研究》、《吕祖谦评传》、《范缜评传》等
潘富恩: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33年生,浙江温州人。曾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代表作有:《二程理学思想研究》、《吕祖谦评传》、《范缜评传》、《程颢、程颐评传》等,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新建设》等重要刊物上。
《人民日报》与新华社《每日电讯》,在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和2001年中国*建党八十周年之际,分别在显著位置报道了前来中国参加庆祝活动的外国友好人士名单,其中有一位叫季塔连科。他是俄中友好协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他为俄中友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般来说,人们仅知道他的官方身份,却不知道季塔连科曾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中国留学,更不知道他的导师是上海复旦大学的著名哲学教授潘旦渗富恩。
潘富恩70岁,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潘子章早年由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艺文学校毕业后,去上海三有神学院就读,以后为基督教浙南教区的牧师,擅长英语及古诗词,颇具辩才,不幸年过40岁患结核病去世,潘富恩时年6岁。因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一家人随母亲由温州城内迁居郊外,即原永嘉县上河乡,这里是南宋永嘉学派巨子叶乱灶适的故乡,现属温州市瓯海区。母亲徐淑良是产科医师,自开诊所,独身守寡,抚养子女。在乡下从医六十余年,100岁,刚去世。潘富恩自幼生长在农村,对旧社会农民的贫苦生活和受欺压的境遇耳闻目睹。母亲总是想要潘富恩通过读书求有较好的前途。他就读当地的中心小学,每逢寒暑假,母亲命潘富恩去邻村的一位姓丁的清末秀才处,习读《三字经》、《幼学琼林》之类的儿童启蒙读物。因为母亲认为当时小学课本中“小猫闹,小狗叫”太肤浅,必须另加补充。年渐长,母亲便要潘富恩背诵《古文观止》中的《桃花源记》、《陋室铭》等。在母亲的督监之下,他初步地接触到一点古文常识。
中学时代开始,潘富恩进城就读教会学校——浙南三育学校。在校喜欢阅读文艺作品,不习惯于教会学校的种种清规,初中毕业后考入瓯海中学高中部,当时教语文的老师游任逵先生讲课比较洒脱,国学根底厚实,吟读古诗时抑扬顿挫,富有韵味。他批学生作文成绩有独的方式,打一个圈20分,加一点是一分。及格者为三个圈。一次,潘富恩的作文被批为四个圈加五点,便是85分,为全班的最高分。这对潘富恩来说是个很大的鼓舞,可以说是潘富恩以后向中国古代文史方面发展的契机。读到高中二年级时,即1949年5月,温州市解放,同学中参军、参干者甚多。潘富恩也报名参军,未果。1950年初,遵母命,转学往南京中华三育学校继续读高中,这时该校有一位年已75岁的老教师,原是文史界知名的老前辈顾实先生。他晚年皈依基督教,性情有点怪癖。给潘富恩上第一课时,就要大家用文言文写自传,全班同学也只有潘富恩还能“之乎也者”地凑成一篇,于是受其赏识,亲授以《说文解字》,《昭明文选》。他对潘富恩说:“文选烂,秀才半”。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潘富恩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高中毕业回上海姐姐家,统一高考时间已过,于是潘富恩考入上海学院中文系,读了一年。同年,潘富恩参加了新*主义青年团,撰写的纪念鲁迅文章被收入学校专刊。1952年院系调整,按专业潘富恩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当时复旦大学中文系有十大教授。郭绍虞先生为系主任,有刘大杰、陈子展、朱东润、吴文棋、赵景深、蒋天枢、张世禄、王蘧常、方令孺等,中文系的教师阵营非常强大,潘富恩等学习很认真。全班三十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学业上的发展方向,有的钻研美学、文艺理论,有的埋头模陪脊中国古典文学,有的搞现代文学或搞语言学,大家各从所好。安排的课时甚少,一周总共不过十八课时,潘富恩对先秦诸子感兴趣,阅读《墨子间诂》后,写了《墨子散论》,这是他的习作。这时,班里崭露头角的是潘富恩的老乡施昌东,他在《文史哲》刊物发表了《论美是生活》,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也是他招祸的根由。潘富恩撰写的本科毕业论文是《论汉代的乐府诗》。他们正面临着毕业,各人怀着美好的理想,准备奔赴分配的单位,干出一番事业。然而震惊全国的“胡风反党集团”案平地骤起,他们班级里的同学受不同程度牵连的竟达三分之一,有的开除党籍、团籍,有的受批斗,其中施昌东被捕,弄得人人自危。潘富恩由于平日木讷少言,且喜欢搞古典文学而与涉及政治的文艺理论学科较远,因而幸免“胡风”案连累,被学校留下当助教。起初分配在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后改调为学校政治课的哲学助教。潘富恩学生时代原本对哲学不太感兴趣,觉得不适宜搞哲学,但又一想,同班的同学被整得七零八落,自己能有这样的安排已属万幸了。于是跟着哲学课的主讲教师,做教学辅助工作,同时旁听苏联哲学专家柯斯切夫的课,认真学习马列哲学的原著,以弥补往日哲学知识的贫乏。
1956年复旦大学筹建哲学系,并开始招第一届学生,潘富恩作为哲学系的教师被派赴北京大学进修中国哲学史。当时北京大学哲学系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全国唯一设哲学系的大学。那时,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正筹建哲学系,师资缺乏,所以就派人到北大进修,欲“借鸡生蛋”。当时的北大哲学系仅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就有多位知名教授,冯友兰是室主任。张岱年为副主任,此外有朱谦之、周辅成及研究中国美学的宗白华、马采等;副教授任继愈,讲师朱伯昆。潘富恩被指定由张岱年教授指导。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在张光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懂得了为人治学的道理,他是潘富恩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启蒙导师。在北大进修期间,选听了各名家的专题课:冯友兰讲《孟子》,梁启雄讲《荀子》,朱谦之阱阳明学,容肇祖讲戴震,此外还有侯外庐、胡绳、艾思奇等人的哲学讲座,这使潘富恩眼界大开。1957年春天,在北大末明湖旁的临河轩,召开了一次十国哲学史方法论研讨会,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便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会上争议激烈,潘富恩参加了这个会。增加了见识。在岱年先生的指导下,潘富恩在1957年3月12日的《光明日报》发表了他的中哲史处女作《叶适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之后,潘富恩向北大图书馆古籍珍藏室,借阅了有关宋明思想家的文集并摘录有关资料,准备继续写宋明理学的论文时,“反右派”斗争开始了,潘富恩无奈只好中止在北大的进修,提前返回复旦大学。
1958年初,潘富恩到上海远郊葑溪乡劳动锻炼,当新农民,而哲学系的大部分师生则到浙江海宁“下乡办系”,干“锄头里出哲学”的事情。时值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热火朝天之际,他很快成为农民中的一员,经常挑灯夜战,甚至睡在田头过夜。期间,他脑子里就是一个“熬”字,拼命干活,对发生的事件,不想考虑,也不怀疑。
1959年夏,在农村当了18个月的新农民,潘富恩被调回复旦大学哲学系,协助严北溟教授主讲中国哲学史,他帮严教授上辅导课,并为学生上断代中哲史课。这时,有个名叫季塔连科的苏联留学生,他新婚的妻子迦丽娅在上海华东纺织学院留学,为照顾俩人在上海团聚,他从北大哲学系转到复旦大学哲学系。季塔连科是建国后到复旦大学的第一个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在校里非常显眼。那时的中苏关系虽然紧张,但老百姓毫无所知。
复旦大学校、系领导很重视这位苏联留学生,生活上特殊照顾。这时候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可学校依然供应他足够的黄豆、牛排等食品,在当时这是让人羡慕的事情。领导上指派潘富恩担任他的中国哲学史辅导教师。根据季塔连科的要求,每星期上四次课,每次足足12个小时,给他讲中国哲学原著,潘富恩一字一句地讲。他就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译记。季塔连科非常刻苦用功,因日以继夜地学古汉语。竟有一段时间弄得耳朵发聋,后来他说话也常常“之乎者也”起来了。他毕业论文选定以《墨子思想研究》为题,潘富恩根据孙诒让《墨子间诂》讲解。潘富恩整整花了二年半的时间辅导他,直至他的《墨子思想研究》论文答辩结束归国为止,潘富恩才算完成了任务。
季塔连科归国后,中苏关系公开破裂,潘富恩与他从不通信息。“文革”期间,工宣队为此专门审问了潘富恩。时隔20年后的1980年,学校外办通知潘富恩,季塔连科作为苏联外交都的高级顾问,随团在北京谈判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借此机会他个人要求来复旦看望老师——胡曲园和潘富恩。当时中苏关系稍有解冻,但潘富恩还是有一定顾忌。安排见面的那天上午,季塔连科热情地与与潘富恩拥抱后,说了一句:“我以为你们在‘文革’中已经不在人世了,一直担心着”。后来才知道季塔连科担任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全苏苏中友协第一副主席。20年前,他的《墨子思想研究》第一版就印了5万册,因此获副博士学位,又得到科学博士学位。潘富恩1959年从“下放”地回到复旦任教,课余时间写论朱熹、陆九渊思想异同的文章。
潘富恩的同乡同学施昌东是著名美学家,他政治上历经坎坷。1955年因“胡风”案被捕,1957年又被补成“右派”,摘帽后在中文系资料室工作。潘富恩深知其为人正派,才华横溢。施昌东虽数次蒙冤,仍不改其志,潜心研究美学。潘富恩不因老友身处逆境而疏远,相反仍然把他作为好友安慰、鼓励他,还经常一起商榷学问。当时“老子”哲学性质的问题讨论正烈,已发表近百篇文章。为此,他俩细读了老子的各种版本和注疏,汇合各家争论的焦点,合作写出《论老子“道”学说》,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人民日报》和《文汇报》先后摘要刊登。1983年,施昌东在弥留之际,仅看到了与潘富恩合作撰写的《中国哲学论稿》一书的封面,此书出版后很快*一空。
“文革”期间,多数知识分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潘富恩被下放农村在当地结婚。因妻子家庭出身系三代贫农,且与相继出生的3个子女一直住在乡下的岳父家。“文革”是讲阶级出身的,潘富恩由此沾光免遭“造反派”的审查,省去了许多麻烦。从“文革’期间至1983年前,每逢农忙季节和星期日,潘富恩都要骑自行车到乡下参加生产劳动,含辛茹苦近二十年,葱花、酱油汤度日习以为常。直至1984年,小平同志落实高级知识分子政策,才将家属农转非调入复旦。
1971年,复旦大学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潘富恩被认为“可以当教师”,获准为学员们开设写作实习课。不久*同志发出“学一点哲学史”的指示,于是潘富恩又开设中国哲学史课。期间,他完成了一本有关中国古代认识论的专著《中国古代两种认识论的对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80万册,1985年重新修订后又再版。
1978年,在山东济南召开全国哲学规划会议,潘富恩应邀参加中国哲学史学科组,会上他以极大的热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翌年,在山西太原召开关于中国哲学史会议,成立了中国哲学史学会,潘富恩作为上海地区的代表成为学会理事,并在大会上作了“中国哲学史如何贯彻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的发言。
1980年高校正式恢复职称评定,潘富恩被评为副教授。这时从日本国来了一位助教授(即副教授)到复旦大学当高级进修生,名叫深泽助雄,他是搞印欧比较哲学的,到复旦大学主要研究专题是宋明理学,校领导指定潘富恩当指导教师。潘富恩竭尽全力将自己二十多年研究宋明理学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深泽非常谦虚好学,两人共同切磋,兴之所至,深夜不散。潘富恩带着他到杭州等地参加学术会议,特地介绍他到北京拜见国学大师张岱年和张立文先生。在潘富恩的精心指导下,深泽用中文撰写了二篇有关宋学与印欧哲学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一是《日本近代研究宋学的概况》,1981年发表于《浙江学刊》,另一篇是《宋学与印欧哲学的比较》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深泽学成回国前夕,为了表示师生之情,竟然向潘富恩行了三次叩拜礼,一时间使潘富恩不知所措,此事在复旦大学传为佳话。深泽归国后不久升任教授,并成为推进日中友好和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热心人。1985年,潘富恩赴日本筑波参加国际退溪学大会。深泽闻讯,专门从北海道千里迢迢赶往东京机场迎接,且用重金聘人代课,腾出时间一连几天陪同中国导师潘富恩,这种师生情谊引起与会各国同行的感慨和羡慕。
继深泽助雄之后,潘富恩陆续指导了不少前来复旦大学深造的外国高级进修生

以上就是雅思无忧网为您准备的访问雅思无忧网(https://www.yasi.cn/),了解更多雅思考试新消息,新动态。

雅思培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标签 - 专题
  鲁ICP备18049789号-14

2022雅思无忧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警告: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